周保云:立足成功的今天 开拓幸福的明天

信息来源: 宣教部  |  发布日期: 2019-10-31

壮丽70年,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70年。新中国发展壮大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凝心聚力、风雨同舟。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光荣时刻,我们向全市民营企业家发出了征集和号召,收获了许多不凡的创新创业故事,让我们通过本专栏,共同感受赓续传承的优秀企业家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携手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新篇章!



周保云

上海鸿越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中华传统美德一代接一代的传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我过往的人生经验中,工农兵学商都体验过,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和激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积累了一点财富,接下来的人生理想就是为社会、为养老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从改革开放时代走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金山人,从小活泼好动,敢想敢干。18岁那年,我应征入伍,志在报国。可当红星梦想还在闪闪发光的时候,我所在的部队整体转业到了深圳。1983年9月15日,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天,我到了深圳建筑集团,和通讯员、发报员一起,被分配到建筑队绑钢筋。这三年不到的时间里,给我留下深刻的烙印。烈日炎炎下的辛劳工作对我来说不算难捱,但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劳作,让我辗转难眠,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当时的生活。

好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正从一个小渔村起步,开启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新征程。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深圳市众多企业出现了巨大的用工缺口,市政府决定面向全市进行招工,这个消息引起了我和我的战友们的密切关注。

在众多的招工单位中,我们将目光瞄准了当年深圳市级别最高的酒店之一——京鹏宾馆。这是一家能够对外接待外宾的酒店,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如果能够进去工作,一定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和我们抱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部队良好的作风和优异的身体素质让我很快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当年宾馆招工20人,报名的人数达到2万人,几乎算得上是千里挑一。

成功进入京鹏宾馆工作后,我又获得了一次去深圳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的机会,并经过两年的努力顺利毕业。我从最基础的酒店服务员干起,每天服务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士,让我最为敬佩的是那些义无反顾只身“下海”的年轻人,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正像当年入伍时的我。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创业,计划先开个餐馆试试水。我马上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一心扑进了自己的事业中,并找了自己曾经的战友过来帮忙。当时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站,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餐馆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名气,我也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6年,我又进军房地产市场,同样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一路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走来,是一个真正的改革的受益者。



从养老事业中获得幸福感

千禧之交,万象更新,我也迎来了人生路上的大改变,为了儿女的学业,前往国外生活。在此期间,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也为日后回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外近二十年,我一直没有忘记,哺育我成长的家乡水土和亲人。我要感恩,要为父老乡亲们干些实事。我毅然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金山,先后投资成立了上海鸿越实业有限公司、新天鸿名人高尔夫社区及金山工商联大厦等一批工程项目。


鸿越实业办公地

在最初的五年中,我都是在上海和加拿大之间来回奔波,一年要往返十几趟,这样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意义。改革开放中的我们在苦练内功,如今中国所取得的变化和发展让世人震惊。2000年我去加拿大的时候,移民官都要盘问两个小时,现在就三句话,最后一句是欢迎,这是祖国强大给我们做的背书,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于是,我在金山着手建设一家非盈利性质的养老院。

2015年,“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隆重开业,这是我孕育了八年之久、投资了近3亿元的心血。这也是一家民企和政府合作(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倡导 “幸福养老”的核心理念,以“家”为目标管理,“田园”为生活环境,打造新颖独特的“家庭式养老养护”及医养结合模式,满足了老年朋友们对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为推动国内养老事业发展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颐和苑是一家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作为投资方,我并不追求投资分红,未来将把所有利润用于养老社区的滚动投入,这既保证了项目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保持服务水准,更是将“三产和一产相融合”,即养老的三产和农业合作社的一产融合。这种独特新颖的融合模式,打破了产业壁垒和行业界限,打通了融合渠道,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整个项目征地142亩、流转土地254亩,农转非近150人,雇佣当地农民100多人,随着项目二期的开发,将解决更多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用实际行动带动区域发展。

在实际运营中,颐和苑与丹麦大型非营利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外方输出经验,进行统一的人员培训和管理。我们希望从此改变老百姓心中“养老院工作人员只是护工”的传统观念,为每位入住的老人配备生活管家。这些管家必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主要为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务。

斥巨资创办养老院,是为社会做事,这也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养老院中有三分之一老人的子女在国外,如何缓解老人和子女之间的这种牵挂、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每年大年三十,我会带上全家到颐和苑和老人们一起吃年夜饭,给苑里每一位老人发红包、送祝福。我们希望,尽自己绵薄的力量,让每一位老人以养老院为家。

建设一座养老院,并不能解决所有养老问题,但对于我来说,将社会给予我的成功,化作老人获得的幸福感,是我接下来的人生所致力的事业。我也希望,不断有新的符合中国社会需求的养老模式涌现,有更多乐于奉献的人为中国的养老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