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从5人团队发展为国内领先云计算服务商,
怎样的土壤培育出高科技民企“黑马”

信息来源: 解放日报  |  发布日期: 2019-02-20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国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上海必须坚持以领头羊的姿态,奋勇向前,民营企业在上海改革再出发的征程上,也将注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历史角色。创新创业,不是一句口号,应该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坚持。让我们听听这些先进典型的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齐头并进,共话发展。


优刻得总裁季昕华

起步、成长、扎根在上海杨浦区的民营企业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Cloud),用短短六年多时间,从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2012年年收入100万元,2013年月收入100万元,2015年日收入100万元,近年来营收稳步增长……最近他们又成功获批建设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发布了新一代轻量级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并相继与中国移动、上海信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达成战略合作。

在互联网的红海当中,优刻得这匹黑马是怎样闯出来的?这跟杨浦扶持民企发展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寻寻觅觅遇知音

优刻得落户杨浦,并不是“命中注定”。今年39岁的优刻得总裁季昕华是中国最早的一代“红客”。2012年,在先后任职腾讯、华为、盛大等公司之后,季昕华再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创业之路。然而选择哪里作为创业的起点?季昕华经历了漫长的寻觅。

“我前后去了六个城市,深圳、杭州、重庆、北京、苏州和上海。”走过不少路,见过不少人,但他时常感到有一种孤独感相伴,这种孤独感来自于“知音难求”。“当时人们对云计算的了解还是云里雾里,业内做云计算的也只有盛大和阿里云。” 

无奈之下,季昕华回到了母校同济大学所在地杨浦,遇到了时任杨浦区科委副主任、现区投促办负责人邵波,没想到双方聊起云计算时毫无障碍,一拍即合,杨浦干部对云计算技术产业的了解、期待与他的理想非常契合。“我感觉杨浦人最懂‘云’!”去了那么多地方,原来最好的选择就在身边,那天季昕华兴奋地做了一个决定,要把企业放在杨浦。

其实当时的杨浦,一张云计算蓝图早已铺开。2010年,上海打造“云海计划”,杨浦成功拿到了“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的牌子,先后创办了云海大厦和云海基金,在全市率先采用“基金+基地”的模式来发展云计算产业。一大批优质云计算企业经过评估认定后入驻到云海大厦这家专业孵化器当中,并享受三年的房租补贴。成立于2012年的优刻得正是这一系列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更看重的不是获得多少资金扶持,而是当地政府是否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格局和趋势。”季昕华说。而从杨浦区的角度而言,也为区域发展新产业找到了一棵“好苗子”,这种吸引是相互的。

邵波一直称季昕华为“老季”。“我从一开始就很看好老季。”他回想起初创期,优刻得在杨浦众多新兴云计算企业当中其实并不算显眼。“一开始老季手下只有5个人,后来没过多久我再到他办公室看,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30多个人,很多人都是从其他大公司跳出来,拿着几千块钱的薪水跑到他这里来干活,可见老季的号召力。这样的活力和朝气是我们杨浦引进企业时最为看重的。”

相伴走过“爆发前夜”

落户杨浦以后,优刻得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优刻得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5件,其中多项关键专利已获授权,企业入选独角兽企业和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作为一家创业型云计算公司,这样的发展速度在行业内是一个奇迹。看似一路高歌猛进,其实背后经历了不少坎坷波折,而在此过程中始终陪伴在企业身边的,是杨浦人。

优刻得刚成立时,云海大厦还在建设中,初创团队一时间找不到办公室。时任上海市杨浦云计算创新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苓就在公司内部腾出了一间会议室,无偿给他们办公。3个月以后,优刻得入驻云海大厦,获得基地50%房租减免,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基地的生态资源。“云海大厦整幢楼都是云计算企业,找客户只需要跑一层楼就能找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季昕华说。

优刻得所在的城市概念园

对于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来说,在“爆发前夜”,往往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摸索期。优刻得也不例外。“云计算的研发技术含量高、体量大,而且在全国布局计算机机房又需要大量投入和烧钱,初期亏损在所难免。”季昕华在申报上海市创新项目的时候往往因为这个原因而落选,但像他这样的企业却受到了不看重财务报表、更看重发展潜力的“杨浦双创小巨人”的青睐。

“双创小巨人奖励给获评企业100万元,这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大数目,但很多民营企业觉得那是一种激励,尤其是初创企业一旦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就能在市场上得到更多承认。”杨浦区科委企业科科长叶桂芳告诉记者,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全链条服务。在首届“杨浦双创小巨人”中,好几家获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而杨浦却坚定地站在这些企业身后,在创业路上给予企业信心和指导,相濡以沫地陪伴他们走过市场竞争中的大风大浪。

优刻得展示厅

有了这样的底气,2016年优刻得尝试申报国家“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申报这个项目需要先在建设地进行备案,当时办理走完流程一般需要5个工作日。当优刻得公共事务经理朱纪华带着相关文件来到杨浦区发改委时已经临近周五下班时间,而下周一就是申报截止日期。时间非常紧急,区发改委为企业开出了快速通道。“从接收材料、处理到备案,一路‘开绿灯’,尽量压缩办理时间。”区发改委产业科工作人员臧馨在委领导支持下,放弃周末时间,仅用1天就走完了审批流程,及时把备案送到企业手上。

这让朱纪华惊喜又感动。“这是优刻得申报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她回忆,当时市场对民营企业的认可度还普遍较低,优刻得作为一家刚成立不到五年的创业企业,在市场上又不断受到几大互联网巨头的夹击,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对公司而言有利于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司的业界影响力,大大提振了公司上上下下的信心。”

区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不是一开始用“好言好语”把企业引进来就撒手不管,任由其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自生自灭,而是要悉心呵护,长久陪伴。这样的贴心服务也贯穿了优刻得的发展历程。2018年5月,优刻得引入一轮比较重要的融资,要进行股权变更,但由于股东人数较多,出资比例的计算非常复杂。优刻得的精算人员把所有材料准备齐全时已是5月28日,而投资方设定的期限是5月31日。“股权的变更,直接影响融资进程能否顺利完成。”季昕华说。又是一次期限紧急的任务。市场监管部门为企业开出绿色通道,正常需要5个工作日的变更手续,注册窗口当天就为企业办出来了。

杨浦创智产业带

放手让“生态圈”自然生长

如今,发展壮大起来的优刻得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要搭建一个平台,凝聚一批企业,反哺杨浦的创新生态。

作为一家服务型的企业,优刻得云计算平台上的许多客户经常因为优刻得的吸引力而就近选择落户杨浦。“最近我又把几家互联网企业介绍到杨浦来啦。”季昕华得意地戏称自己是杨浦的“民间招商大使”,而在他的成功招商名单里,一些新兴领域的独角兽和龙头企业赫然在列。

“云海”里的追梦人

最近,季昕华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独角兽花园”的秘书长。“很多人说上海缺乏互联网龙头企业,其实好企业有,只是没有形成合力。”于是,由杨浦几家互联网独角兽自发筹划成立的“上海独角兽花园”在2018年5月“开张”了。第一次活动来了7家独角兽企业,第二次十几家,如今每次活动都有二三十家企业参加。企业家之间自由交流促进合作,没有谁一家独大。杨浦区领导经常参加活动,但从不过多插话,只是“旁听”,默默记录下企业家们遇到的共性问题,想办法协调解决。

在企业困难时候,政府应该主动一点,细心服务,耐心陪伴;但当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政府应宽松一点,让企业自己搭建行业平台,汇聚生态资源,多去聆听,而不是对其指手画脚。这就是杨浦与企业的相处之道。

“六年了,老季的梦想,其实也是我的梦想。”这些年来,一直陪伴着优刻得成长的邵波说,“其实我从小就有一个创业梦,没想到后来当了公务员。陪着老季创业,就好像实现了我自己的梦想。”

从最初成立公司到现在企业谋求上市,每当老季遇到问题都会找邵波聊一聊。给企业一个家,让企业与区域发展骨肉相连、相濡以沫,企业家不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当外人,随时可沟通,有事多商量,也许这就是区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