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祥:从偏僻江村走出的归侨家庭

信息来源: 宣教部  |  发布日期: 2018-10-26

雅淑创意时装国际(江苏)有限公司总裁 顾明祥


船民之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长江北滨,江苏的泰兴、靖江两市(当时都是“县”)交界处的一个叫“大圩”的偏僻乡村,当地称由长江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堤下平地叫“圩” 。从老屋出门不到一里路,就能看到浩浩荡荡、天际横流的扬子江,因此我自幼就生活在“江村”中。

再往前追溯,我家祖上都不是“农民”,祖先们最早定居在长江中央的小岛上,靠在江面上摇橹摆渡、打渔运输为生。长江自上游奔腾而下,到江苏境内改变走向,江水冲击不舍昼夜,犹如沧海桑田,冲塌了爷爷们居住的江心洲,他们被迫迁往长江南北两岸,逐村而居。我从小喝着长江水,在江滩上玩耍,度过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初春看草长莺飞,芦苇青青,深秋看枯黄遍地,玩“野火烧不尽”。当我开始上小学时,才发现原来我家是距离学校最远的。每天都要步行近一个小时才能到校。尽管成绩优异,我当时也只是蹒跚在乡村道路上的懵懂孩童。

技能持家

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如春风一般吹绿了长江两岸,改变着江苏城乡的面貌,也在我父母心头掀起“穷则思变”的波澜。我的父亲是木匠,母亲是裁缝,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尽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一家三口分到了一亩多的田地,但是我的父母更是凭他们的技能游走在乡村和城镇之间,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人脉资源。他们做起了生意,开起了小百货店和裁缝铺,我们家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我的父亲甚至谋得一份事业单位的职位。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后,也激发了农村社会空前的活力,初步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让父母这样思想活络、身怀技艺的人们开始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当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引起举国上下一轮规模空前的“下海”潮。全国一盘棋,在此轰轰烈烈的背景下,政府也鼓励国家事业单位来办“三产”,这种依托体制创业的模式也推广到父母工作的单位——位于长江边交通局下属的轮渡码头。1993年,母亲承包搞起了“三产”,把单位的资源和她的裁缝技艺完美结合,租用单位办公楼办起服装加工厂,四处出差承揽全国各地的订单,招收十里八乡的农村待业青年来打工,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农民进城

1992年,我的家乡泰兴“撤县建市”,建市后对于市区人口数量有一定的要求,标志着国家自上而下地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这就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桎梏,给部分农民“农转非”提供了机遇。1994年我小学毕业前,母亲就想方设法解决我的户籍问题,把我转到城里的初中去上学。我亲眼看到户籍本上,我的户口从“七圩”迁到“新市”,几经转换手续,一点点向城区迈进,最后迁到泰兴城里,由此我得以接受城里初中更优质的教育。母亲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事业越做越大,到我初中毕业考上泰兴中学之际,她也把家搬到泰兴城中,并且在城区注册成立了拥有数十人的服装公司。

支持出国

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倡议国家选派人才出国留学。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国家出台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一年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这十二字方针正式定为出国留学方针。这是中央制定的一条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留学政策。不仅覆盖公派留学生,同样也面向自费留学生。新千年之际,我从江苏省泰兴中学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文史成绩优异,已被保送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如果没有国家支持出国的留学政策,也许我会成为江苏某城市初、高中的历史老师,前途命运基本定型。而母亲此时创业积累了第一桶金,她决定送我出国去新西兰留学。我2005年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毕业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申请新西兰绿卡,没想到获得邀请,通过移民局面试,顺利拿到永久居留权。阴差阳错,我留在新西兰开始了五年多的创业生涯,成为一名定居海外的华侨。当我2012年回国后,到上海市人才大厦去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时,也顺利地办出来了。这说明国家在人才政策上是越来越包容自信,最终把“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方针落到了实处。

“入世”传奇  

中国自1986年起,就在为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会员国的地位而谈判,为融入国际经贸秩序而积极努力,当时称“复关”。(中国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时的创始会员国)。 这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一项高瞻远瞩的举措。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谈判由“复关”改为“入世”。 经过长达十五年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上,世贸组织总干事Mike Moore(麦克.穆尔)和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签署协议,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中国入世后,很快“外贸”就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的经济总量从入世之际的世界第七,用了短短九年时间就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值得一提的是,我所留学定居的国家新西兰是中国入世谈判时,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和中国签署入世协议和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而当时和石广生签署正式入世协议的Mike Moore(麦克.穆尔) 阁下曾担任新西兰总理。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名著《激荡三十年》中引用穆尔的话:“中国入世,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

中国“入世”对于我家的影响也是积极深远的。母亲抓住“入世”的东风,为公司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从专攻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服装订单,转向为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大批量的外贸加工,成为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指定服装供应商。2006年公司员工数量达到600多人,产值近亿。母亲还响应国家提出的“走出去”的战略,先后在新西兰注册贸易公司,在法国注册品牌公司。我在新西兰创业三年,小有成就后也加入商会组织和华人社团,热心公益活动。2009年12月, 经华人国会议员的引荐,我和母亲参加了Mike Moore先生组织的慈善晚宴。对于这位见证历史,促成中国加入WTO,为我家带来财富增长的传奇政要我充满感激与敬意。席间我和他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还赠给他一套精装版的《激荡三十年》。 我打开书,翻到《2001入世和出局》那章的第173页,指着那段名言的中文表述给他看。他激动地重复着那句英文,并郑重表示要把赠书珍藏起来。

鼓励回国

从2006年到2012年,尽管主要时间是在新西兰,但我始终关注祖国的发展,由于探亲和业务的关系,也经常回国,真正是“来去自由”。2008年5月12日,我获得了新西兰的永久居留权,在本该庆祝的日子里,得知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我感到与祖国同胞休戚与共的哀痛。我先后两次去捐款,并在驻奥克兰总领馆提笔写下“中华民族,薪尽火传,生生不息……中国加油”的留言。第二年3月回国时,又响应家乡泰州妇联的号召,前往地震灾区捐资助学。我和同事们先后三年五次前往绵竹拱星小学,资助近百位儿童,并协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爱心家园”。2010年我受新西兰华人华侨社团之邀,担任新西兰上海世博促进会副会长,在此平台上广泛宣传世博会,为促进中新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也因此得到国家侨务部门的关注和垂青,经常受邀回国参观学习。在这些社会公益和参访活动中,我饱览了祖国的山川秀色和名胜古迹,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国的崛起和强大,树立起对祖国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并逐渐产生回国发展的念头。

我在新西兰加入的青年社团——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曾经和国务院侨办联合举办“新中青年论坛”。我听时任侨办主任裘援平演讲时提到,“国家每年捐赠几个亿的中文图书给海外的使领馆,但华人华侨子女学习中文的效果还是不理想。最好是你们带着孩子回国来发展,华侨子女也能在中国接受义务教育……”我听完演讲,很受感召和鼓舞,这说明祖国日益开放包容,中华文化的教育也能惠及海外的炎黄子孙,真正是“怀柔四海,近悦远来”。我带着在新西兰出生的女儿毅然回国,前不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从上海的侨办拿到《华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读证明》。 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海外侨胞教育上的关怀和福利,更彰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和“软实力”。

发挥作用

我2012年回国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在职学习公共管理,因此更了解中国社会和公共政策。在校期间,我发起了交大校园校史文化志愿者讲解的公益项目。在黄浦侨务部门工作的一位同学,引荐我加入侨商会和侨联组织,然后我又很荣幸地加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和致公党。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期间,获赠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读到他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上的讲话《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根据讲话精神,在原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基础上,增加了“发挥作用”。我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精彩讲话,并不断付诸实践。我结合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国外生活的经历,紧扣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党派和侨务渠道多次提交社情民意。我幸运地被家乡泰州侨联推荐为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学以致用,建言献策,参与桑梓的社会治理。

在回国创业的主营业务上,我也牢记习总书记“发挥作用”的指示,以华侨报国的心态,带领一手组建的品牌服装股份公司,参与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申办代表团的服装赞助工作,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局)紧密联系,设计打造了从形象大使、志愿者礼仪团队到中国申办代表团的整体着装方案。2017年10月13日,我代表公司前往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申述现场,见证了上海市喜获2021年世界技能大赛申办权,还和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列亲切合影。这不仅是在打造亮相国际舞台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演绎了父母技能传承的好故事,还进一步展示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工匠精神”。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改革开放四十年,不断进行的深化改革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变迁,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饮水思源,我本是长江之滨默默无闻的船民之后,由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从偏僻的江村走出,通过两代的创业奋斗,不仅顺利地进城,还出国留学,成为华侨。在见证了祖国蓬勃发展的成就后,又携带侨二代归国定居,接受中华教育,开启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事业人生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