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加亮:感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信息来源: 宣教部  |  发布日期: 2018-10-15

上海绿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加亮


许多人知道,我出生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的一个农村家庭。论地域,是山里人,从小没有受到过都市风气的浸润;论学识,也没读过几年书,为家庭操劳,四处奔波。想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自己及父母弟妹们的生存环境。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也不为过:父母都是以务农为生,兄弟姐妹四人,家境很贫寒。小时候看到富裕人家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心里很是羡慕,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嫉妒感。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我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翻身”欲望。如何让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但我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看到的就是依凭体力干活赚钱。钱多了,生活条件自然会逐步改善。我又是家里的长子,自然要为父母分忧。

我的第一份工作

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收购废铁。当时也就十五六岁,要是在城里,还是被当作小孩呵护的年龄。那时候,我一个村一个村寻觅、一个镇一个镇搜索,常常为了几十、上百元的“大生意”,和村镇工厂里的领导死磨硬缠,说干了嘴唇要别人把存有的废铁卖给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体力去赚钱,虽说低微,但也让我尝到了劳动赚钱的喜悦,更坚定了我劳动致富信念。

从懂事那一刻起,识字甚少的父母就谆谆告诫我:做人要老实,待人要厚道!而且在多种场合一再教育我。我照着去做了,后来才渐渐懂得这也是“诚信”的基础。

我第一次闯上海滩

1992年,家乡人都在议论:上海要大发展,浦东要开发,我们何不到上海去闯一闯?我因为给温州私人老板做过三年货运司机,送货地点就是上海,所以更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就把目光投向了展翅欲飞的浦东。那时在家人帮助下刚刚成了家,我对新婚不久的妻子说:“我不该窝在乐清的山沟里,趁年轻,想去上海闯闯。”妻子非常支持我:“我们一起去劳动、去奋斗,总会有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

怀揣微薄的资金来到上海浦东,当时如火如荼的浦东就如一块刚落犁初耕的处女地,到处都在造房子、搞基础建设,到处都是工地。我似乎看到了商机的存在:做建材生意。

在同乡和朋友的扶持下,我们夫妻俩在一个工地旁开了一小间建材店。那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所也是建材店旁自己搭建的一间斗室,雨天像“水帘洞”,酷暑似蒸笼。我也常常用小时候农村放映的苏联电影里的台词与妻子彼此鼓励:“面包会有的,粮食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凭借着比别人更能吃苦,比别人更早一小时起床干活以及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做生意积累起来的口碑和人缘,建材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有了些许资金的积累,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市场变化非常快。1996年后,建材生意出现了下滑,我就去干了几年翻砂铸件的活。我觉得,别人不愿意做,而市场有需求的,这就是机会!一批上海和周边城市知名企业、医院等指定我们代为加工配套铸件,包括上海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上使用的栏杆等等。自己真正感到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以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并为此而自豪。

创建电动自行车“王国”

今天提起“绿亮电动车”,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上海的一个名牌产品,一个著名商标。当时怎么会又一次转型去做电动自行车?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时为了给铸件厂采购零配件以及买菜,添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觉得非常实用。恰在此时看到《新民晚报》上的一则报道:上海启动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于2004年全部淘汰燃油助动车。这让我有所触动:电动自行车,应该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搞电动自行车制造销售,绝对是机会。可当我将这个想法说给家人朋友,却是质疑大于赞成。他们认为正在搞的铸造行当已经熟门熟路,而改弦易辙去做既不熟悉又无门路的电动自行车,风险太大。

于是我自己走市场,做调查。上海这样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每年吸引着数以十万计外来人员加入,而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会选择买一辆电动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按当时的官方统计:上海年销售约十万辆,随着燃油助动车淘汰期限临近,电动自行车的销量会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这是绝佳的市场机遇。所以我下定决心:投入全部资金搞电动自行车生产!

接下去的调研、策划、设计、开模、试产、再调整……经历了艰苦的过程,终于在2000年5月1日,品牌为“绿亮”的电动自行车正式诞生!批量试销,立即受到追捧,产品当场售罄。

2000年底,我们在闵行区建立了“上海绿亮电动车有限公司”,租赁梅陇镇的现有厂房,开出了一条年产两万辆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流水线。由于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很长时间内,绿亮电动车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车行催货,一些经销商经常派人守在公司里,希望自己得到优先提货的权利。面对如此良好的市场效应,我们决定再次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新建的12000平米新厂房,年产能力达到20万辆电动自行车。上海绿亮电动自行车的市场份额,也一度达到近25%。

绿亮牌电动车连续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至今被授予“上海市著名商标”;2005年至今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我本人也在2004年被授予“闵行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8年当选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从2008年起连续两届担任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会长。

绿亮人在冲浪远航

绿亮集团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发展,创业创新的领域不再局限于电动车,近几年拓展了铁皮石斛生产销售,发展起了科技创业园区。

我们选定云南西双版纳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当地的农民通过承包种植铁皮石斛,收入得到很大的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近年来,公司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致力于打造“上海绿亮科创园”。时至今日,集团旗下的科创园已建成体量20多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区。园区的创业苗圃主要服务高校毕业生,提供场地、资金、创业导师等,对有强烈创业梦想、有创新思路的创业者提供系统的支持与帮助。

受惠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企业做好做大了,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回馈社会?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前我就关注慈善事业,在别人有急难困苦的时候,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我们在2003年非典期间向闵行区梅陇镇捐款6000元;在2004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举办的“庆百年,博爱行”活动中捐款26.8万元;2005年乐清老家遭受“云娜”台风和洪涝灾害,向老家资助家乡建设10万元。我们还向闵行区梅陇镇扶贫基金每年捐赠,向闵行区“光彩事业”多次捐赠,以及向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赠等等,总金额已超过500万元。

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增强了自信,丰富了阅历,拓宽了眼界,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刚刚过去的四十年,对于我们的国家、民族乃至个人,都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赶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绿亮人正在冲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