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协委员、虹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理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装重组,国有资本和各种非国有资本的强强联合、公有制经济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互相渗透、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跨越思想观念的障碍及利益固化的藩篱,比如:部分党政领导对“混合”缺乏信心;国有企业在“混合”上存在投资决策、考核监督、人权事权调配等方面的瓶颈;不同民营企业对发展“混合”还存在丧失发言权的顾虑;国企民企双向“混合”的运作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混合发展的推进需要多方齐心协力,要聚焦“四个层面”。
1、党政领导层面要树立“混合”的信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核心的坚定决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2013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启动,上海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公布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的城市。今年6月13日上海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韩正书记明确要求,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的之外,其余企业都要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至五年完成国企公司制改革。“混合”是大势所向,是必走之路,要切实消除“所有制鸿沟”,做到在转型中坚定信心,担当中把握机遇,“混合”中实现发展。
2、国有企业层面要放大“混合”的优势。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加快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是国、民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当前,国企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在投资决策上、考核监督机制上、人权事权调配上受到制约因素很多,转型升级非常困难。以虹口为例,现有国有企业351家,资产总量73.33亿元,户均国有资产仅为2089万元,除区国资委归口管理的6家国企外,其他均属小微“四老”企业(老业态、老产业、老技术、老模式),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缺乏实力和活力,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闲置的地产资源、信用资源、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政策优势等。应对这些企业发展的目标给予清晰定位,通过国企与民企杂交,实现优势互补,争取产生1+1>2的效益,形成共惠互利的双赢局面。这样就达到了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目的。
3、民营企业层面要增强“混合”的胆略。“混合”所有制是双向的,民营企业通过合伙、合作股份制改造,吸收国有股、社会公众股及外资股,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化程度。民营企业对“混合”存在两种心态:一种是民企最渴望得到国企信用资源的支持。虹口区苏宁云商、海泰集团、中科电气、富大同诺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都迫切希望国资国企加大开放力度,让他们有更多的走“混合”之路的机会。另一种心态是有些民营企业害怕混合以后,国企一股独大,“一家说了算”,民营企业“混“的丧失掉发言权。这就要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合理界定股权比例,确定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按照不同类型企业分类改革,一企一策,界定清楚。要坚持市场导向,公开透明,为民企提供“混”的动力,实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4、国企与民企双向融合的层面要探索“混合”的模式。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总体上占我国经济的比重为三分之一左右。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占我国经济的40%以上,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微观主体。混合所有制的概念界定、实现方法、改革路径和具体运作均存在诸多争议,甚至出现了理解偏差,未来的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企与民企“混合”杂交,就像乒乓球比赛中的“混合双打”,要保证“混合双打”有序有力有效,就必须靠两个球员的“联手磨合”。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通过渐进式、积累式的改革,积微成著,赢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