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助推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促进非公经济企业家健康成长,虹口区搭建六个平台,用组合拳的方式,有效助推了非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法律政策助推平台
一是设立法制论坛。在“虹口工商联报”开设“以案说法”专栏,加强政策和法制宣传,每期刊载由专业法官编写的涉及非公企业诉讼的案例,并向非公企业发送法律建议书1000余份,提高非公企业家的法律意识。二是开展政策解读。采取上门送政策、组织学政策、辅导解政策等方式,让企业家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举办区情政情报告会,请权威人士就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政策做专题解读,并组织一批航运企业参加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学习培训。三是组织政企对话。邀请区领导同非公经济人士“面对面”座谈,研究非公经济遭遇的瓶颈性问题,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等方面向区领导、区有关部门领导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金融服务支撑平台
一是统筹政府资源。积极协调区金融办、区商务委等部门,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牵线搭桥。通过整合各街道办事处、街道招商中心等第三方资源,密切联系小微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不断完善中小非公企业信用体系。二是发挥商会优势。每50家企业集体向银行申请贷款,提高区域企业的联动性,将商会的诚信建设、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市场资金的整合配置和政府的财力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拓展银企合作。与民生银行合作,在全区8个街道分别成立了基层商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合作社,形成覆盖全区的基层商会小微企业融资平台,虹口加入合作社的企业已达2500多家,融资总额度达2.35亿元。
三、矛盾纠纷调处平台
一是成立调解组织。揭牌成立“虹口商会商务调解协会”,探索社会管理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商会企业与会外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发生的各类矛盾 。该协会荣获市工商联“十佳服务典范”。二是充实调解队伍。充分发挥商会影响力,建立以商会骨干为主体的调解员队伍。聘请对行业熟悉的非公企业家,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聘请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开展相关法律咨询。三是完善调解机制。首创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企业之间相互熟悉的优势,发挥“柔性”调解的作用,在调解中传播企业治理的正能量,增进企业间的感情与信任。通过调解减少信访与诉讼,降低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
四、成长成才培训平台
一是增强理想信念。发挥好基层商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常委的带头作用,开展企业家论坛、商会沙龙、报告宣讲、座谈交流、专题培训、学习讨论。在虹口报上开辟“非公企业家与中国梦”学习体会专版,并利用市、区各类媒体开展宣传。二是升级实践基地。在去年建立的以富大、绿地等7家知名品牌和园区为代表的企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扩大了上海灯具城市场和虹口异地商会,形成了企业、园区、市场、商会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全覆盖。三是培育新生力量。成立非公经济“新生代”联谊会,组织成员参加“虹口区首届创业新秀活动”,为成员提供“上海新经济组织董事研修班暨第五期非公企业接班人专题研修班”的专题培训机会,并邀请优秀企业家,定期对青年企业家传授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方法。
五、联情联谊交往平台
一是开通线上交流。建立 “虹口商会、互联互惠”微信平台,及时传递政策和法规,实时通报工商联(商会)的工作动态,建立非公企业交流互动的新平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多维性,提升了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举办交流活动。每年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研讨班”,讨论热点问题,发现商机。召开“虹口区政风行风调查员培训交流会”,交流经验做法。开展女企业家参观学习座谈活动,组织20余名女企业家考察奉贤农业生态园区,并在交流座谈中加深感情,深化合作。三是拓展商会触角。聚焦虹口航运和文化大区特色,以航运商会和文化商会为抓手,分别组织有航运和文化背景的非公经济人士入会,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异地商会的联络工作,首次召开异地商会工作会议,开展对工商联鹰潭等5家异地商会的走访,新成立“工商联异地商会联谊会”。
六、转型升级加速平台
一是走访重点企业。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领导班子走访上百家非公企业,着重关注四类企业: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经营困难企业、发展前景好但目前存在实际困难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的企业、具有招商引资要求且有意向发展优质项目的企业。二是探索混合经济。与申银万国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推进、合作、共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邀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助理薛军、东方汇富董事长阚治东等企业领袖、学者精英,针对混合所有制所需的长期政策和制度保证进行研讨,围绕退出机制、弱势股东强制保护机制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三是培育企业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经营智慧》为主题,举办讲座,引导非公企业家推进优质企业文化建设。区工商联副主席单位、富大集团形成了“以人为本、善待用户、善待员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区工商联副主席单位荣振集团形成了“狼性的拓展意识、水性的经营思维、人性的管理理念”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