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区“两会”召开期间,区工商联界别委员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发挥界别优势,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经济、科技、文化、医卫、教育、综合治理等多领域建言献策,助力黄浦经济社会发展。
委员建言摘要(按姓氏笔划排序)
刘洪亮委员:建议政协在活动安排中增加“中央科创区”的相关调研。科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很重要,打造中央科创区,对黄浦、上海,乃至全国都是战略性的引领。建议政协2024年加大对建设中央科创区的调研,让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中央科创区建设。
吴斌委员:政协委员履职的工具是“提案”,这些年区政协的提案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感受到政协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组织调研、召开区情报告会等等。从调研入手,可以提高委员撰写提案的能力,所以要坚持不调研不提案。本次提案工作报告中提到提案预商制度,会议期间也收到提案委员会的预商函,感到政协做得很用心。作为委员,将继续履职尽责。
张似野委员:对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工作站各项活动有很深的体会和感触,特别是加梯工作协调、参与动迁听证等等,能够切实为居民办实事让委员们感到光荣和自豪。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消费信心有力提振”,提两点建议:一是在发展夜经济、夜集市方面,相关政策制定要更具体更灵活更切实。二是办公场地租赁政策能否适当宽松灵活,比如让那些难以租出的办公场地转变为短租公寓,或者用于年轻人喜欢的手办、剧本杀等场景,其实这也是一种促进繁荣促进发展的渠道。
陈茂华委员:围绕“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议将来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能够把民营医疗机构也纳入到体系中,让社会上的民营医疗机构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林建红委员: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黄浦区2023年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其中旧改是与百姓关系最密切、使百姓受益最多的项目,旧改的推进也使得黄浦区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区,政府很好地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黄浦作为上海的窗口、心脏、名片,要做出更好的规划,让我们宝贵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使用。
罗岚委员:一是希望政府部门对一些年轻品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在给予首店旗舰店支持的同时,也能留出一些空间给品牌未来的发展。二是希望在旧改和城市更新中,不要因为限价而影响了房屋质量,希望出台一定的规范用以防止和减少因限价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金沪敏委员:我既是新委员,也是老黄浦,比较关注黄浦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布局。黄浦原先有不少有特色的“街”,像北京东路、黄河路、金陵路等,建议在未来规划中,打造一些以聚集相关行业为特色的楼宇、街区,让更多有特色的小微企业留在黄浦。
金爱武委员: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黄浦区经济社会仍百花齐放,数据令人自豪,成绩令人可喜。提两点建议:一是许多百年老字号因疫情的冲击经营困难,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扶持,特别是加大科技赋能;二是上海市的医疗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是很多人对本土医美不信任,还在盲信国外,建议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郑孟午委员: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去年黄浦区客流量虽然不少,但是传统商贸业仍面临趋弱现象。最近比较热点的话题“城市漫步”带动了年轻人消费,但是从商贸业扩大到文旅业,比如演艺、演出这种能形成聚集效应的项目还不够多,建议进一步引进含金量高的文旅项目,对标国际市场,带动文旅行业整体发展。
翁联辉委员:政协常委会报告反映了三个实:实绩、实干、实效。一是在提案工作上,常委会做了很多工作,随着提案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也显示出政协工作的实绩。二是近年来在政协引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把协商文化引入到青少年群体中这件事,比较有特色,大家印象很深。“零距离协商”活动使委员们了解到很多社区的情况,为形成提案奠定了基础。三是政协的工作“虚事实做”,在常委会的带领下,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很多实效。
黄海委员:建议利用黄浦区金融产业集聚的优势,通过搭建本地化交流平台,做好引导工作,不仅引导投资者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同时提振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曹天风委员:黄浦区对口援建工作在产业互动、人才交流、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云南和黄浦同样强调“文商旅”融合,两地实现合作共赢,做得很有特色。上述两点内容建议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区工商联分中心获评“全国金牌调解组织”,建议工商联以此为契机,借鉴“枫桥经验”,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焦远超委员:黄浦区位优势明显,要素集聚突出,营商氛围和发展环境好,在金融、科创、新消费等方面有潜力。一是建议在空间规划时,提前做好产业分析和研究;二是建议完善产业发展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提供延伸服务、采纳世界银行在投资环境方面的建议、借鉴硅谷的经验,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三是建议在科创领域发展中,关注新的“风口”,如生成式AI、WEB3.0的发展机遇。
童钧委员:在科创企业孵化上,由于企业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建议政府在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给予关注和扶持,相信企业最终会选择留在黄浦。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建议在产业协同、人才交流、进入支持、资源共享方面再做深做实。在加装电梯问题上,建议关注惠民工程的后续,将实事办好。
臧君启委员: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感受到黄浦区对科创的重视,先后成立了科创集团,规划了中央科创区,在这方面有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让优质的科创资源落地黄浦;二是打造良好科创生态,为初创的科创企业提供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