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至24日,黄浦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黄浦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改革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商业结构调整、城市更新、养老事业、旧区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民营企业家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符合黄浦发展实际,又兼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黄浦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毕玲代表区工商联在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题为《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科创企业在黄浦区做优做强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发言从黄浦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围绕目前存在的三大困扰,即平台载体建设需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优势需进一步发挥,扶持政策落实需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要发挥平台载体功能,为企业孵化提供土壤。1、转变思想观念,把园区变为孵化器;2、加快黄浦特色创新载体的建设。
二要发挥金融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提质增效。1、抓住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利好,尽快形成科创企业“孵化——上市”的生态闭环;2、鼓励区属国企参与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三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为企业创新精准服务。1、增强政策的精准性;2、增强政策的引导性。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让企业有更强获得感★
周广和代表:
建议政府要拿出更为具体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实实在在为民企“减负”,让民企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关爱和关注。
翁联辉委员:
建议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委办局领导联系工商联、基层商会、民营经济促进会以及代表性企业的工作制度,更直接、更全面了解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李小华代表: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防范法律风险。
程娅骅委员:
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也纳入政府采购平台,进一步细化政策,使政策真正落地。
童钧委员:
建议对存量国有房地产进行调整,为中小企业孵化提供场地,为民营科创小微企业成长提供帮助。
曹天风委员:
建议梳理阻碍黄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门,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能级提升破门,增强对“创业在黄浦”的财政支持力度,培育扶持更高质量的创业者。
叶劲超代表:
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引导,让扶持政策更具导向性,鼓励科创型中小企业创新,迸发创造活力。
王永兴代表:
建议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执行难、落地难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跟踪评估体系,确保各项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陈茂华委员:
建议对区域营商环境的打造做更多调研,进一步缩短相关证照的办理时间。
★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 提升产业能级 ★
刘湘岳委员:
希望作为试点,能够参与区国企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医药改革,建议在黄浦开展“医药分开”试点。
陈忠伟代表:
建议进一步提升黄浦文化品牌标识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找准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加大老字号企业扶持力度,帮助经典品牌年轻化。
朱平代表:
建议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充分发挥老城厢、城隍庙、大世界等具有传统上海特色文化地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黄浦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史佩浩代表
建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力度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努力在相关领域赶超发达国家。
汪智豪委员: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需要产业,黄浦最大优势是商业资源,应把商业品牌作为对接抓手。
罗岚委员:
建议加大对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扶持和推广,不要仅仅拘泥于国际大牌的引进。
★ 关注社会民生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
郑孟午委员:
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床位资源紧张,突破点可以是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手段可以依托旧区改造。
陈卫家代表:
要传承黄浦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蓝绿丝带”建设,加强对豫园老城厢文化的保护,持续增强富有黄浦特色的老城厢民俗文化品牌效应。
周仁忠代表:
建议发挥市场服务多元化优势,让企业更多地参与社区养老工作,借助企业资源,共同做好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
刘佩琴委员:
建议旧楼改造上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要匹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
鲍炳新代表:
2019年工作中提出旧改8000户以上的目标,希望全区上下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工作,确保目标有效完成。
冯雪青委员:
希望黄浦在旧区改造上,可以有新的产业业态与金融更好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