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央对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作出部署。9月28日召开的上海市工商联商会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商会要发挥好思政引领、政企沟通、资政建言、招才引资、务实服务、学习提高等平台作用,以及加强商会建设等要求。为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市工商联下发工作提示,召开专题会议,开展走访调研。各区工商联、市工商联直属商会、团体会员等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平台功能作用,加强商会自身建设,推动商会改革与发展工作。即日起,“上海工商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各商协会相关工作情况。
一起来看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
根据市工商联商会建设工作会议上,就商会建设与发展,提出的发挥好思政引领、政企沟通、资政建言、招才引资、务实服务、学习提高等平台作用,加强商会自身建设等要求,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以下简称“商会”)总结近期工作,汇报如下:
1.党建引领+常态化教育,发挥好思政引导平台作用
(一)成立商会党支部,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注重以党建带会建,以会建促党建。联动会员企业党组织,积极探索和实践会员企业党建与商会党建同频共振。制定年度思政学习计划(如政策解读、红色教育研学)凝聚会员思想共识、增进企业发展信心,有力有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如:整合条块资源,商会党支部与高东镇商会、朱泾镇商会党支部条块结合举行“同心致远 聚力腾飞”党建促商建聚力共建活动。

商会成立党支部

“同心致远 聚力腾飞”三方签约
(二)搭建线上学习矩阵(公众号专栏、直播课堂),线下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培育推广行业党建典型,探索党建互访促进产业链合作活动,强化思想共识。如:总结荣获上海纺织服装民营企业中首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的上海永太服装金山有限公司的经验,组织上门学习取经,开展座谈交流进行业务对接,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

永太党建经验学习
2.精准对接+多元互动,发挥好政企沟通平台
(一)建立“企业诉求直达通道”,定期收集会员问题,联合政府部门开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政策宣讲会等。如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的重大挑战时,商会一是通过深入调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高效调动各种资源助推企业合理应对;二是会同上海邮政,特邀市商务委、市工商联领导,共同举行了“应对美国加征关税,促进外贸转型发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三是向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工商联分别报送了《关于美国加征关税对上海纺织的影响》调研报告;四是“政协企”联手,举办外转内专场促销会。

会同邮政举行“应对美国加征关税,促进外贸转型发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
(二)搭建线上沟通群,在专业群邀请职能部门负责人入驻,如:上海市大虹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服装服饰)邀请市商务委相关部室实时响应咨询;组织企业参访政府部门、重点项目,畅通对接渠道。

邀请市商务委及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大虹桥基地项目申报专项培训
3.分层培育+资源整合,发挥学习提高平台作用
(一)强化政治引领。在商会主要负责人中采用“月月会”、“双月会”形式,举行专题学习会、研讨会,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先后举办了“数智纺织商会月月会”、“上海纺织服装提质增效研讨”等。

数智纺织商会月月会
(二)搭建理事、会员交流群,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介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开展政策和形势的研判。积极响应和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市工商联组织的学习会、研讨会、主题教育培训会等,赋能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升级。

提质增效工作研讨会
4.调研赋能+精准发声,发挥资政建言平台作用
(一)组建行业调研团队,聚焦企业的经济运营情况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热点、难点、痛点,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形成专题报告,每半年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

聚焦企业经济运营情况 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
(二)在商会官网上设立“建言献策信箱”,鼓励会员提建议,定期梳理汇总;与政府研究机构合作,参与行业规划制定,提升建言专业性。

企业调研
5.优化能力+提升素质,强化商会的自身建设
(一)积极组织秘书处成员参加市工商联、市民政局线上线下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执行能力。持续创建“四好”商会。

商会秘书长参加党建工作培训暨党建工作部署会
(二)标准引领,提升商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商会与纺协、市纺研院共同创建的团标战略联盟,进一步推动商会团标工作更加深入发展,提高团标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团标自律和社会共治的新格局。2024年《新中装通用技术规范》等系列团体标准荣获上海市团体标准优秀案例。2025年《喀什优棉》团体标准荣获2025年度上海市团体标准典型案例“十佳案例”。

团体标准获奖证书
下一步,商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找到结合点,突出助推和服务两方面重点,履行主责主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发挥“招才引领平台、务实服务平台”等方面有新的建树。重点: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提升服务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是增强综合能级,打造商会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