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理想信念课堂 一次跨越千里的守望接续——2025年沪川青年企业家都江堰理想信念教育侧记

信息来源: 宣教部  |  发布日期: 2025-10-31

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课堂

10月28日,2025年沪川青年企业家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修班在都江堰开展实践教学。

两地青年企业家实地考察了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五粮液华西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直观感受都江堰的产业活力、生态魅力;前往上海援建项目壹街区内的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图书馆和同心广场,深切感受“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的情谊。当天还举行了沪川两地青年企业家座谈会。

上海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汪剑明,四川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宁出席并讲话,都江堰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温冬明致欢迎辞。沪川两地工商联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江堰市商投局、市驻上海联络中心、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党工委等部门代表及专题研修班60余位青年企业家共计百余人参加座谈。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上海与都江堰在千里援建中结下深厚情谊。如今,这份“水水相融、心心相连”的力量,正转化为一堂生动的课堂,激励着青年企业家从中感悟协作精神、汲取发展智慧。

双向奔赴:从“无私奉献”到“精神反哺”

在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壹街区,青年企业家驻足于三处承载着援建深情的地标——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由旧厂房改建而来的市图书馆,以及充满温情的同心广场。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样板工程”,曾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废墟。

上海援建团队仅用520天,便在这里建起29.8万平方米安居房、5.6万平方米公用设施,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小学等拔地而起,让“人民至上”的初心,化作群众“住有所居、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的温暖现实。

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内,实物、图片与影像勾勒成一部灾后重建的历史实录。青年企业家们在复原的上海援建指挥部场景前久久伫立——简陋的办公桌椅、斑驳的施工图纸、靠墙的行军床、带着磨损痕迹的安全帽,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援建者的奋战岁月,“责任”与“担当”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可触可感的印记。

“‘壹街区’有两重深意,既是要建一流街区,更藏着‘一家人’的同心情!”作为当年的援建者,汪剑明拿起话筒,以“讲解员”的身份细数当年规划理念与建设历程。

走出陈列馆,青年企业家们漫步壹街区。由旧纸厂改造的市图书馆以红砖肌理延续工业记忆、焕发文化新生;同心广场与社区公园中绿意环绕,老人锻炼、孩童嬉戏,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展。眼前景象,让“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的深情厚谊变得真切可感。

“‘同心’二字,在灾难中格外有分量,在创业中也同样珍贵。”上海煜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颖晨在学习感悟中写道,抗震救灾时的凝心聚力,恰如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强心剂”——唯有上下同心、迎难而上,才能于困境中开创新局。

这份感悟在随后的两地青年企业家座谈会上引发共鸣。

“感恩国家为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沃土,也敬佩都江堰重生的力量!”上海金钤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苏娟在发言时表示,当日的学习中收获双重感动:一是援建者以热情与匠心重建家园的担当;二是都江堰人民历经磨难仍向阳而生的坚韧。“创业路上的苦累不算什么,我们要带着这份感动,既‘读万卷书’提升本领,也‘行万里路’践行责任,以不怕千辛万苦的实干精神,做好企业、回报社会。”

从上海援建的“无私奉献”,到青年企业家的“精神反哺”,这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儿女同心协作的力量,成为照亮前路的璀璨光芒。

共谋发展:从“情感共鸣”到“商业构想”

当沪川两地青年企业家们走进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五粮液华西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对话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低空经济、医药康养……都江堰在新兴产业赛道上展现出的活力与潜力令创业者们眼前一亮。

沪川两地青年企业家座谈会上,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从数字文创到生物医药,从绿色农业到文旅升级,沪川两地的产业互补性在交流中化作一个个具体的合作构想。

上海鼎创汇创客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结合都江堰生态与文旅资源,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生态旅游开发、上海研发资源赋能地方产业等方面的设想。

四川沈福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永杭回顾沪川两地深厚情谊,号召青年企业家以“想干事”的雄心、“能干事”的本领和“干成事”的决心,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上海德礼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晨,拥有管理上海2600亩农场的经验,直言计划助力打通都江堰农优特产品渠道,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美味。

上海雷盾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奎表示:“都江堰正在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为两地康养产业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上海馨笛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童钧、上海珑飞凤舞企业服务有限公司CEO薛春林也围绕生产要素成本、未来产业合作等话题积极互动。

汪剑明对青年企业家提出三点期望:“把握‘十五五’战略机遇,让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深化产业协同,将区域需求转化为创新动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做有根、有魂、有情怀的青年企业家。”

孙宁指出,在都江堰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沪川青年企业家搭建了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四川省工商联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薪火相传:从“实践课堂”到“长效赋能”

此次实践课堂成为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与两地协作的新开端。对60余位企业家而言,那些写满思考的学习心得、热烈的产业讨论、新增的业务对接微信群,正将都江堰之行的收获,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与两地合作的实际行动。青年企业家们纷纷表示,不仅要做援建情谊的见证者,更要做新时代沪川合作、携手并进的开拓者。

上海保畅汽车牵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映国在感想中细数收获:“今日所学,既有产业前沿的启发,亦有理想信念的浸润,更有合作机遇的收获。”

被感染的还有来自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的安俊美,她表示,参观陈列馆时身心触动,感受到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作为青年企业家,“要把这些感悟融入企业发展,既要有乘势而上的战略眼光,也要有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

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也从实践课堂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使命。

来自四川达州、深耕房地产行业的龚力,有了更强烈的行业责任意识:“房地产企业的责任,不仅是物理空间建造,更是对城市韧性、人文关怀的践行。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产业思维驱动地产创新,在沪川合作机遇中寻找企业与城市发展的契合点。”

为延续这份行动力,沪川两地工商联将持续引导青年企业家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民营经济提出的新要求,聚焦区域协调、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员互访、信息互通、产业互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民企力量。

正如都江堰千年流淌的江水,这份跨越千里的守望相助,将在创业者的接力中,持续涌动新的活力,为接续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