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营企业“走出去”资讯快报(2025年第四期)

信息来源: 联络部   |  发布日期:2025/04/27

导读

● 2025年1-3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 外贸资讯:

△ 商务部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

△ 上海市多措并举稳外贸扩内需

△ 美国关税政策动态

● 国别监测:特朗普“对等关税”后,对印尼出口将何去何从?

● 案例分析:

1.出口转内销进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

2.海外买方拒收货物,外贸企业怎么办?


一、2025年1-3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0.30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0%。3月当月,进出口总值3.77万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2.25万亿元,增长13.3%;进口1.51万亿元,下降3.6%。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1-3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10053.85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出口4622.40亿元,增长12.6%;进口5431.45亿元,下降12.7%。3月当月,总值3697.75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1623.48亿元,增长12.5%;进口1974.28亿元,下降6.5%。

今年1-3月,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3772.25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出口2069.94亿元,增长24.7%;进口1702.31亿元,增长15.0%。3月当月,进出口1315.37亿元,增长23.1%。其中,出口702.05亿元,增长26.0%;进口613.31亿元,增长20.0%。


二、外贸资讯

● 商务部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这是搭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平台、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创新举措,旨在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加高质量外贸商品国内市场供给,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今年“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主要内容是:“1+10+N”,即举行1场启动仪式(该启动仪式已于2025年4月13日在海南海口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正式启动),发挥10个经济大省作用,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线下和线上联动。在线下,组织外贸优品进商场、进超市、进步行街、进重点商圈,设立专区专柜,进行展销展示;在线上,引导电商平台设立外贸优品专区,支持外贸企业开设网店。

二是政府和协会协同。建立政府、协会、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聚焦外贸大省、消费大省,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地方站”系列活动,聚力重点行业,组织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等六大国家级进出口商会开展拓内销活动。

三是扩消费与稳外贸相结合。今年中央提出要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把资金的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在去年开展的汽车、家电、家装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基础上,今年新增了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通过国内贸易给予信用保险、财政信贷等政策,提升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的经营能力。

(来源:央视新闻)

● 上海市多措并举稳外贸扩内需

近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二季度经济发展工作,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向好,吸引企业在沪设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强化企业引育,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支持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强化专业服务,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物流、法律、人力资源等的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政策供给,推出一批开放创新举措,推动跨境贸易金融创新,加快供应链管理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上海政府网)

● 美国关税政策动态

1.关税政策令人眩晕,多国企业对美投资呈观望、拒绝配合美国对华施压

随着关税战的日益升级,包括软银、台积电、达飞海运集团、斯特兰蒂斯等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原共同承诺的对美国投资近2万亿美元可能会面临威胁。有报道称,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正遭到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印度和欧盟等贸易伙伴广泛征收高额关税的巨大冲击。

法国《费加罗报》称,马克龙总统呼吁暂停对美国的投资。法国是美国第五大外国投资来源国,2023年法国对美直接投资达3700亿美元,占美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9%。

日本,美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也向美方表达严重关切。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关税会“削弱日本的对美投资能力”。日本汽车产业人士抱怨美国一边要求日本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加征关税,一边却不愿对日本汽车关税松口。

韩国媒体直言,限制对华贸易将使韩国企业损失惨重,美国此举是对其他国家经济主权的侵犯。

欧盟方面,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时表示愿意推动中欧经贸向前发展,强化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阿根廷、巴西、印尼等关键经济体明确拒绝配合美国对华施压。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签约中阿货币互换协议后公开表态,中国是阿根廷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2.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在伤害其他国家的同时,自身也遭受重创

美国4月2日宣布对等加税当天,道指期货暴跌1500点,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市值蒸发超3000亿美元。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设备巨头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但中国反制关税使其对华出口成本激增50%。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将骤降,联邦政府不得不拨款数亿美元补贴农民。美国封杀中国制造的同时,自家产品正被挤出中国市场,如通用汽车在华销量下跌,波音客机被中国拒收,英特尔对华出口成本因中国反制关税增加,中国芯片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

3.美国对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的调整

1)关税豁免政策的取消‌:自2025年5月2日起,美国正式取消了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商品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T86清关模式)。这一政策的变化对跨境电商行业,尤其是依赖小额直邮模式的卖家造成了显著影响。

2)关税税率的变化‌:从2025年5月2日至31日,小额包裹的税率为货物价值的90%,或者每件150美元(取两者中的较高值)‌。自6月1日起,每件小额包裹将固定征收150美元的关税,相当于对10美元商品征收1500%的惩罚性税率。

3) ‌行业影响及应对措施‌:取消关税豁免政策对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短期冲击,迫使行业进行转型。国内一些物流公司需要调整承运政策,例如提高报关服务费,预收关税保证金,通过供应链重构、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等。

4)中国跨境电商应用近期在美国市场掀起热潮:敦煌网(DHgate)、淘宝、SHEIN三款APP直接包揽美国iOS应用商店电商榜单前三名,其中敦煌网更是一跃成为总榜第二,仅次于ChatGPT。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吸引力,也反映出美国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囤货的趋势明显增强。

(综合第一财经、环球时报等报道)


三、国别监测:特朗普“对等关税”后,对印尼出口将何去何从?

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近来频繁遭遇“股债汇”三杀,一度跃升为新闻热点。尤其是2025年3月25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跌至16641:1,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低。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特朗普政府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中印尼赫然在列,受此影响,4月3日早盘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跌至16754:1。2025年开年以来,印尼盾贬值已逾3%,表现堪忧。当前印尼盾的疲软不仅会对印尼财政和经济造成一定冲击,也影响我国对印尼的出口贸易与投资。

中国与印尼双方贸易关系紧密,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报道,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连续7年成为印尼第一大出口目的国。除了原有在机电产品、纺织品、矿产品、农产品等领域的合作外,双方在食品、新能源、科技数码、生物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进出口商品总值为1477.96亿美元,同比增长6.1%。

(一)“免费午餐”终成昂贵账单

“对等关税”政策对印尼外汇市场造成巨大不利冲击,但“免费午餐”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谓是近期印尼盾一路暴跌的罪魁祸首。印尼现任总统普拉博沃在竞选期间曾承诺由国家财政出资向印尼所有学龄儿童和孕妇提供免费午餐,以此减少孩童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的问题。该计划虽为甜蜜的誓言,但依然难抵现实的骨感。

据报道,普拉博沃政府坚持兑现选举承诺让本已承压的印尼财政更加喘不过气,因而导致该项计划的社会反响低于政府预期。世界银行与国际评级机构担心该计划的巨额投入会使印尼政府原先的预算赤字进一步恶化,海外投资者亦因印尼政府的“大手大脚”而心生恐慌,进而纷纷撤资,抛售资产。无独有偶,在印尼国内消费放缓、全球地缘局势紧张以及美国政府关税威胁等多重力量作用下,3月18日印尼股市遭遇重创,触发熔断机制并进入技术面上的熊市;与此同时,印尼的债券市场表现也十分欠佳。仿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昨日重现”,印尼外汇市场在股市与债市大幅下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下难以幸免于难。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接踵而至又是“当头一棒”,使印尼外汇市场雪上加霜。

(二)印尼:汇率动荡、政策迷雾与政治隐忧

1.汇率风险

印尼实行相对自由的外汇管理制度,印尼盾可自由兑换,资本可自由转移,外汇管制措施较少。近期受印尼国内资本市场疲软、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与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投资者信心受挫并在外汇市场大幅抛售印尼盾以寻求美元等避险货币。此番印尼盾的大幅贬值势必导致印尼买方面临较大的付款压力,从而延付款项甚至产生违约风险。

2.政策风险

外汇政策层面,印尼虽实行相对自由的外汇管理制度,但这无法掩盖其外汇储备不足的现实。近期海外投资者的撤资与外汇出逃使印尼政府的外汇干预政策初露端倪。例如,今年3月1日生效的新规要求自然资源出口商将全部外汇收益至少留存印尼国内一年。在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冲击下,后续外汇管制政策前景亦不明确。

产业政策层面,印尼一些主要对美出口的产业,如制鞋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将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直接冲击,印尼国内企业将面临订单减少与资金周转等问题。对此印尼政府可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这些产业链的国内外上下游相关企业受到牵连。

3.政治风险

印尼国内民族宗教矛盾宿怨短期难以消弭,社会不安定因素长期存在。例如巴布亚自治地区形势复杂,当地分离武装及独立组织一直持续开展相关运动,省内武装冲突及示威抗议活动频发,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和财产安全。此次“股债汇”三杀及经济下行是社会矛盾爆发的潜在导火线。

(三)企业避险妙计锦囊

1.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面对汇率大幅波动,出口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或在贸易合同中选择以币值稳定的货币结算,或根据对汇率走势的判断选择提前或推迟收汇。

2.关注印尼政治动态与政策走向加强账期管理

鉴于印尼国内消费疲软与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出口企业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印尼当地政策、政局甚至美国对其贸易政策的相关变动,及时调整市场和投资策略,另一方面则应在投资与贸易开始前充分调查、评估印尼买方,并根据其信用评级灵活调整账期,避免过长账期带来应收账款风险。企业亦可凭借出口信用保险加强海外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保障。


四、案例分析

1.出口转内销进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

近期,因为美国关税政策的不断变化,上海某家五金工具制造企业的出口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或货物积压在外港,无法及时清关,或客户直接取消订单。企业下一步的考虑是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拓展内贸业务,但因为过去长期没有做过外内贸,对内销市场与外销市场的差异不了解,外贸企业需重新适应国内市场的消费文化和需求,避免因产品不符合国内市场需求而引发各类风险。如:

● 商标侵权风险

1)避免侵犯委托方的商标权‌:如果国外委托方在中国也具有OEM产品所涉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外贸企业在委托加工合同履行完毕或者解除、终止之后,未经权利人许可,无权使用该注册商标,也不得将附有该注册商标的商品再次销售,否则将面临商标侵权的风险。

2)避免侵权国内第三人的商标权‌:由于商标存在地域性,可能出现相同类别上的相同商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归于不同的主体享有。如果国外的商标权利人在中国大陆地区并未享有该注册商标,而该商标又与国内第三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出口转内销企业使用这枚商标就有可能侵权。

● 营销宣传法律风险

外销企业转型内销市场时,通常需要自主品牌并进行各类品牌推广和宣传。此时应注意:如实介绍转内销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等信息‌,避免虚假宣传‌。

● 渠道垄断法律风险

在进入内销市场时,应注意避免渠道垄断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 产品侵权诉讼风险

在转内销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设计、功能和造型是否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产品侵权诉讼风险。

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销售时,建议在内销前首先查询中国商标局数据库,确认是否存在相同或近似商标,如有,或更换商标,或向商标权人取得授权,避免不必要的侵权风险。而如果在己方商品商标仍有注册空间的情况下,可速提交新申请。

2. 海外买方拒收货物,外贸企业怎么办?

(一)拒收风险的成因

买方拒收货物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受宏观环境变化、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买方自身经营等几方面因素影响,如:

1.进口国政策调整或者外汇储备不足,导致买方无法对进口货物进行清关。

2.买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汇率波动,本币兑美元大幅贬值,买方需要用比之前预计更多的本币兑换等值美元。

3.出口商品需求急速下降,商品价格下跌较快,导致货物到港后售卖利润缩水,甚至销售不畅。

4.买方由于自身经营或财务状况遭遇困境,没有足够现金流,付款能力下降,导致无法正常支付货款提货。

5.买方恶意以质量、迟出运等问题为借口不提货,迫使出口企业降价;或恶意利用当地海关政策,故意拖延提货至海关罚没拍卖时限,再以低价竞拍取得货物。

(二)拒收风险产生的损失

1.各类滞港费用,如滞港费、滞箱费、堆存费等。

2.转卖货物可能产生的折价损失及转运费用。

3.退运产生的相关运费、仓储、进口清关费用及转卖损失。

4.滞留货物被当地海关罚没、销毁及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等损失。

(三)拒收风险的应对措施

拒收风险发生后,会产生各类高昂费用,千万不能抱侥幸心理,置之不理。出口企业应第一时间联系货代控制货权,以快速减损为首要任务,避免拖而不决,并留存相关证据材料。处置货物要综合考虑货物基本情况、进口国市场环境及其法律制度,比较各种处置方案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金额,选择最佳减损方案。

1.申请减免

出口企业可以尝试与港口或承运人商洽,为货物申请更多的免费天数,以减少货物滞港后的费用,降低后续货物处理成本,争取更多的货物处理时间。同时也可一并请买方、货代协助,与买方所在国海关取得联系并申请延期拍卖。

2.协商沟通

积极与买方沟通,了解拒收原因,判断买方付款意愿及付款能力。对于定制货物,因可能涉及买方外观设计、商标权等问题,难以转卖,与买方沟通提货是最佳选择。沟通过程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出口企业可以聘请熟悉国际商法和当地法律的律师,争取在沟通过程中掌握主动;二是如买方有提货意愿,尽可能争取买方在支付全款或一定比例的货款后提货;三是务必对于沟通后达成的新条件,如应付款金额、具体付款日期、费用分摊比例等事宜做好书面确认;四是如买方明确无意提货,要及时与原买方沟通好出具不反对声明书或正式的拒绝收货通知书等事宜,为后续转卖或退运创造条件。

3.积极转卖

积极寻找有意向购买货物的新买方。在寻求转卖时要注意当地海关政策,部分国家要求退运和转卖必须原买方出具不反对声明书,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孟加拉国以及南美洲大部分国家。同时,在转卖时,应评估新买家的资信情况,与新买家按照正常业务流程签订合同,明确转卖相关费用承担方,保留相关单据及书面沟通记录,避免“出了狼窝,又入虎穴”,产生二次损失。

4.组织退运

对于拒收货物是否组织退运,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该货物能否继续销售并且收回成本;二是能否及时高效地运回。最好在退运之前就已联系明确国内的销路,避免退运后无法实现二次销售。

5.申请弃货

如果以上途径皆不可行,那么只能选择弃货。出口企业要第一时间与承运人国外代理确认当地弃货操作方法和流程,规范操作。

(四)防范拒收风险的建议

拒收风险一旦发生,产生损失是大概率的,因此做好企业风险管理,防范风险发生,“治未病”才是王道。

1.关注市场动态

一是及时了解进口国政策调整,通过驻外使馆经商处、目的国海外网站、货代等多种渠道了解海关政策,掌握进口清关政策,提前知悉货物处理流程。二是关注买方所在国汇率,在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谨慎开展交易。三是了解出口产品在当地及周边市场的价格走势及销售情况,避免买方违约后陷入被动。

2.关注买方风险

与买方保持联系,密切关注买方动态。一是尽可能充分了解买方。可以通过中国信保资信公司申请资信报告,或者使用“信步天下”APP,了解买方的基本情况,通过收藏买方的功能,及时获取买方动态风险信息。二是把握货物出运的重要节点,与买方保持密切沟通。如货物装船、到港、应付款日等关键节点,及时与买方沟通,确认收货意愿和付款安排。如果买方出现失联,或提出明显不合理的折价收货方案,或明确表示无法接收货物,这些都是拒收风险发生的信号,要第一时间沟通处置。

3.提升违约成本

对于拒收风险高发的中东、南亚、南美等地区的新合作买方,建议尽量选择更为安全的支付方式,如提高预付款比例等方式,增加买方的违约成本。

4.履行合同义务

签订严谨规范的商务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出口商义务,包括出口商品的标准、质量、交货期等。如果出口企业履约瑕疵,引起贸易纠纷,极易引发拒收风险。建议出口企业要加强自身合同履约质量,留存相关沟通协商记录和履约凭证。

5.及时通报风险

出口企业如果遭遇海外买方拒收风险,请及时与中国信保联系,以便专业追偿渠道尽早介入,提供专业的货物处理意见和建议。需要特别提示两点,一是按照保险条款规定及时向中国信保通报风险,二是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如及时制定货物处理方案,并征求中国信保的意见。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络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