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营企业“走出去”资讯快报(2025年第一期)

信息来源: 联络部   |  发布日期:2025/01/26

导读

● 2024年1-12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及综述

● 外贸资讯:国内看点、国际看点

● 国别监测:特朗普2.0,企业对墨西哥的贸易与投资何去何从?

● 行业动态:光伏行业高风险买方原来有这些特点

● 案例分析:国际贸易中对产品质量有争议应如何应对?


一、2024年1-12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及综述

据海关统计,2024年1-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25.45万亿元,增长7.1%;进口18.39万亿元,增长2.3%。12月当月,进出口总值4.07万亿元,增长6.8%。其中出口2.41万亿元,增长10.9%;进口1.66万亿元,增长1.3%。

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1-12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约占全国比重的9.7%。其中出口1.82万亿元,增长4.6%;进口2.45万亿元,下降1.04%。12月当月,上海进出口总值3929亿元,同比上升12.2%。其中出口1757.58亿元,上升18.3%;进口2171.43亿元,上升7.6%。

2024年1-12月,上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约占上海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3.7%。其中出口7819.90亿元,增长11.9%;进口6572.81亿元,增长8.2%。12月当月,进出口1420.48亿元,增长29.2%。其中,出口783.18亿元,增长36.2%;进口637.30亿元,增长21.5%。

【综述】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中国外贸顶住压力,总量、增量、质量齐升,呈现四大亮点。

(一)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据官方统计,202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再创历史新高。以美元计,202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8%,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可圈可点。进出口总值升至史上新高,表明中国外贸韧性和竞争力经受住了考验。

(二)出口结构加速升级。2024年,中国高端装备出口同比增长超过四成,电动汽车、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3.1%、32.8%、45.2%;出口集成电路同比增长18.7%,出口平板显示模组同比增长18.1%,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同比增长60.1%。

(三)贸易伙伴更趋多元。2024年,中国外贸“多点开花”,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024年拉美、非洲、中亚五国、中东欧等市场对中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六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贸易伙伴更趋多元,意味着中国外贸抵御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外贸稳定增长更有保障。

(四)绿色贸易领跑全球。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在绿色交通领域,中国铁道电力机车出口量连续5年保持增加;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市场,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


二、外贸资讯

(一)国内看点

2025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关税税率税目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方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和税目。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保持7.3%不变。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为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2025年增列纯电动乘用车、杏鲍菇罐头、锂辉石、乙烷等本国子目,优化椰子汁、制成的饲料添加剂等税目名称的表述。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60个。同时,为推进税则体系科学化、规范化,2025年新增干紫菜、增碳剂、注塑机等本国子目注释,优化白酒、木质活性炭、热敏打印头等本国子目注释的表述。

商务部: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

据商务部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1.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2.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上述规定,将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两用物项转移或提供给美国的组织和个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海关总署出台新一轮16项新举措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海关总署2024年12月29日公布出台新一轮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16项措施,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营造高水平口岸营商环境、坚决守护国门安全、提升整体智治水平等5个方面。

(二)国际看点

美国对中国多晶硅、硅片加征关税

2024年12月1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声明称,经过拜登政府为期四年的审查,美国将从2025年1月1日开始提高对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硅片、多晶硅和部分钨产品的进口关税。硅片和多晶硅的关税税率将提高到50%,部分钨产品的关税税率将提高到25%。

美国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月20日,刚刚就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特朗普宣布将从2月1日起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

沙特SASO更新关于进口货物的清关程序

据沙特标准局SASO的最新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至沙特的货物必须通过SABER系统提交申请并取得PCoC(产品符合性证书)以及SCoC(Shipment Certificate批次证书)。这意味着PCoC与SCoC成为强制性文件。

此前某些低风险产品允许通过承诺函替代认证,但新规明确取消了这种做法,所有货物必须获得SABER认证。沙特不再接受其他国家的认证文件,除非由SASO授权机构出具。所有出口沙特的产品必须在货物到港前通过SABER系统申请SC证书。到港后申请的SC证书将被视为无效的违规操作,导致货物无法清关。

欧亚经济委员会决定延长对中国无缝钢管反倾销措施期限

2024年12月20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内部市场保护司发布第2024/424/AD27R1号公告称,依据欧亚经济委员会2024年12月17日第145号决议,决定将现行15.50%反倾销税的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9月24日(含)。


三、国别监测:特朗普2.0,企业对墨西哥的贸易与投资何去何从?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及胜选后提出的贸易、税收、移民等方面的政策主张,不仅决定美国未来四年的经济走向,也将对其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墨西哥产生深刻影响。如,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布对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口到美国的所有产品征收25%的关税。

(一)墨西哥制造业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美墨加协定》(USMCA),墨西哥以区位、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关注。墨西哥已成为北美市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而汽车、电商、芯片和机械制造业等更是投资热门领域。根据墨西哥国家统计局(INEGI)数据,在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行业产值最高的一直是制造业,约占GDP比重的21.6%,已然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同样也是墨西哥外汇、就业和外国投资的重要来源。拿汽车产业来说,这是墨西哥制造业最大部门,也是影响墨西哥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汽车制造商、OEM(代工生产)工厂以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分布在全国各地。比如,汽车制造商主要集中在下加利福尼亚州、索诺拉州、奇瓦瓦州等,OEM工厂主要集中在瓜纳华托州、新莱昂州、圣路易斯波托西州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主要集中在科阿韦拉州、奇瓦瓦州、新莱昂州等。据墨西哥汽车工业协会(AMIA)数据显示,汽车行业产值超600亿美元,约占GDP比重的3.8%、制造业产值的20.5%,可直接带动100多万个就业岗位。

汽车业不仅是墨西哥FDI流入最多的行业,也推动了墨西哥成为全球第4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国、第4大轻型汽车出口国以及第5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2023年,墨西哥生产了近380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5.1%。其中,出口车辆达334万辆,占总生产量的88%。销往美国的汽车数量约250万辆,占总出口车辆数的76%。值得关注的是,在特朗普竞选总统时,就提到可能对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的车厂征收高达100%甚至200%的关税,目的就是确保此类车厂的产品完全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二)中国对墨西哥贸易情况

中国对墨西哥主要出口矿石和机动车及零部件,主要进口机电产品。据海关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墨双边贸易总额536.4亿美元,增加12.2%(同比,下同)。中国对墨西哥主要出口铜矿石、贵金属矿石等和机动车及零部件产品;中国主要从墨西哥进口办公机器配件、广播设备、电脑、集成电路、变压器等机电和机动车及零部件。

(三)对墨贸易和投资需关注的风险

特朗普上台后,即将采取激进贸易政策,对墨西哥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或将对墨西哥汽车等重点出口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此外,美国还可能通过限制移民、加强边境安全等措施来施压墨西哥,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墨西哥的社会动荡和经济不确定性。

1.关注《美墨加协定》变数

对墨投资企业须考虑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选举对即将于2026年接受预定审查的《美墨加协定》的影响,通过最新的原产地规则和监管政策积极做出应对策略。比如,调整公司持股比例、提高原产地生产比例、本地劳工合规使用、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和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合力等措施。

2.关注汇率波动风险

墨西哥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定期公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数据。近期受美国大选、洛佩斯和辛鲍姆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等原因,美元兑墨西哥比索的汇率在2024年8月5日一度达到20.06。虽然墨西哥国际储备相对充足,具备一定的汇率调节能力,但短期内汇率波动较大,尤其是当比索大幅贬值时,墨西哥买方可能面临付款压力,从而延迟付款甚至发生违约风险。

3.关注长账期业务风险

墨西哥市场,许多高附加值产品的交易涉及较长账期,尤其是整车和工程机械行业。企业通常需要提供较长的付款周期,以便买方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库存。长账期业务本质上也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和坏账风险。墨西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会对长账期业务产生额外压力。出口企业既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也要仔细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付款能力。

(四)应对建议

虽然近年来美墨之间的“近岸外包”火热,但也要看到可能的复杂政治经济风险。建议企业在进入墨西哥市场前,要全面评估风险,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确保业务的稳定发展。

1.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面对汇率波动,企业可以使用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2.加强账期管理

根据买方的信用评级灵活调整账期,避免过长的账期带来的应收账款风险。借助出口信用保险,加强海外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和风险防范。

3.关注政治环境与政策变化

墨西哥新任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大概率会延续洛佩斯的政策路线,但企业仍应密切关注当地政策变化,尤其是应对特朗普就职后的系列政策,及时调整市场和投资策略。


四、行业动态:光伏行业高风险买方原来有这些特点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行业在过去20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周期性波动,始终受到宏观环境、产业政策、技术迭代等因素的扰动,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趋势。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信用风险也再次升高。

(一)风险特征分析

1.诈骗案件高发、涉案金额高于均值

由于光伏行业单一商品货值较大、产品普遍同质化,再加上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容易遭受欺诈行为,给出口企业造成损失。

2.案件区域集中度高、易受政策影响

光伏行业案件多集中在欧美,且集中度较高。光伏行业事关能源安全,备受各个国家的关注,在政策大力支持的同时,也会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从2023年开始,包括美国、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提高了贸易壁垒,导致风险发生。

3.二三线组件企业风险偏高、风控有待提高

由于组件为光伏产业链第一大承保细分领域,光伏组件厂商为主要客户。2009年-2023年期间,头部组件企业风险指标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二三线组件企业则整体稍差。在行业出清期间,部分企业急于出货,降低了对买方的甄别和核查力度。

4.重点关注中小经销商,避免成为风险重灾区

中小经销商成立或注册时间更短,雇员规模更小,经营模式更易受下游市场波动的影响,出险的概率较高,要避免成为风险重灾区。

5.警惕高负债经营企业

在业务合作时,应时刻关注买方库存以及流动性。在双碳背景下,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速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引来不少跨界企业或新注册企业参与。通常,缺乏经验的经销商通过提升自身杠杆水平,加大铺货能力,快速抢占市场。但当行业周期转向下行区间时,其自身无力应对价格波动、市场萎缩等市场变化。当外部融资受到影响,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流动性枯竭,从而导致拖欠货款。

(二)风险管控建议

1.充分运用信保系统防范诈骗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诈骗事件常态化成为趋势。建议提醒一线销售人员实地走访买方,了解实际经营情况。

针对近期股权有变更,贸易模式复杂,货发第三人或第三国,办公地点为居民区或共享场所,资产规模与雇员人数不匹配等情况,要谨慎开展信用交易,并借助信保专业力量进行核查。

2.加强对经销商的跟踪力度

在光伏行业,经销商或买方普遍规模小,业务模式简单,成本消化能力相对差,抗风险能力低。建议建立购、存、销台账,定期核实买方库存水平、下游市场消化能力,及时探查买方经营情况变化。

一旦遇到买方未按约定时间付款等行为,第一时间与信保联系,共同沟通解决方案。

3.进一步优化符合行业特征的风控体系

从年份区间、金额区间、区域分布等维度来看,光伏行业具有独立的周期性变动,以及差异较大的区域分布。应根据光伏行业自身特点,建立符合行业变化特征的风控体系。例如,针对成立时间低于5年、雇员规模小于10人的经销商类买方增设防火墙。

针对国家贸易政策变化快、买方经营风险较高的业务,应要注意退出的时机和步骤,避免加速形势恶化。


五、案例分析:国际贸易中对产品质量有争议应如何应对?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地区在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认证程序、认证机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海外买家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各式各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

外贸企业应如何避免产生产品质量纠纷?遇到海外买家以产品质量问题为由拒付货款,又该如何应对呢?以下先来看一宗质量纠纷案件。

(一)贸易中间商拒不付款

香港贸易商B长期以来与出口企业A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2023年,香港贸易商B以中间商的身份,代表韩国终端买家C向A企业采购了一批电子产品配件,双方约定付款方式为“终端买家收货并确认产品无质量问题后60天付款”。A企业按要求陆续出运了合计约25万美元的货物,在货物送抵终端买家C后,香港贸易商B表示终端买家C提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以此为由拒付货款,要求A企业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A企业在与香港贸易商B磋商后,明确仅部分批次产品因制造工艺问题,导致产品与韩国要求不适配,迫于终端买家C的压力,考虑到与香港贸易商B长期合作关系及维系后续合作,A企业便与香港贸易商B签订了一份承认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声明函》。《声明函》未列明涉及质量问题的具体产品清单及对应金额,仅含糊地以“出运货物”概括性表述产品范围。在签订《声明函》后,A企业将涉及质量争议的产品清单发给香港贸易商B核对,然而香港贸易商B却迟迟未给予回应。后续,香港贸易商B表示因韩国终端买家C无法使用该批次产品,要求A企业选择退运或在当地销毁,并拒绝支付全部货款。

A企业随后委托律师向香港贸易商B进行催收,然而香港贸易商B坚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拒绝支付货款,且表示A企业已书面承认质量问题。同时,香港贸易商B提供了双方签订的关于质量问题的《声明函》及往来沟通邮件作为佐证材料。律师经分析《声明函》及贸易双方往来沟通函件后认为,因A企业已书面承认质量问题,A企业难以对香港贸易商B确立清晰无争议的贸易债权。

(二)启示建议

在上述案例中,A企业书面承认所供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但又未列明涉及质量问题的具体产品清单及对应金额,令其在后续货款追收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为帮助广大出口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海外买家以质量问题为由恶意拒付或拖欠货款,建议如下:

1.谨慎设定结算方式,避免“入坑”

在与海外买家洽谈订单时,出口企业往往容易忽视结算方式的重要性,通常为了迎合买家的需求,进而设定不合理的结算方式。如上述案例中,出口企业采用了“待终端买家确认产品无质量问题后付款”的结算方式,但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未就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异议期等做出明确约定,买家可随时以质量问题或者终端买家未确认产品无质量问题为由拒付货款,从而使出口企业陷入被动局面。为避免因结算方式上的漏洞影响出口企业有效主张应收账款债权,建议出口企业和海外买家书面约定结算方式时在常规支付方式(OA、DA、DP、LC)基础上,尽量设定有利于保护自身权益的结算方式条款,避免采用以买家终端客户确认货物无质量问题、买家确认货物无质量问题等作为付款前提条件的结算方式。

2.完善合同条款,明确责任依据

为有效防范质量争议,避免买家以质量问题为由恶意拒付货款或反索赔,建议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约定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并设置质量异议条款,包括质量异议期、反索赔限制、第三方检测机构及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并以书面形式得到买方的确认,以便在和买家发生争议时有据可依,最大限额保障自身权益。

3.合同变更需谨慎,做到有理有据

出口企业在生产及质检环节注意保留书面证据,严格履行合同要求,遇买方变更或增加需求,比如要求更改产品参数、规格、外观及包装等,以及在产品验货、买方确认产品质量并安排出运等环节,建议均通过书面形式沟通,妥善留存书面材料,在面对质量纠纷时,出口企业方能据理力争,并提供相应的书面证据支持。

4.详查问题,不轻信买方一面之词

遇到买方提出质量纠纷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出口企业应要求买方提供证明材料,如第三方检测报告等有效证据,详细了解事实,查明问题所在。切勿仅凭买方一面之词,便轻易书面确认并签订相关承认质量问题的协议。如经调查核实,确系出口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建议出口企业积极与买方协商,明确责任范围,寻求最优和解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络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