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龙实业:“三链融合”,实现可持续帮扶新生态

信息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  发布日期:2025/07/23

“盛夏时节,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的枣园绿浪翻滚,青翠的果子挂满枝头,再过几个月,这里的红枣将被送入当地的现代化冻干工厂。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超市里,一包包冻干水果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酥脆香甜的新疆枣干为忙碌的都市生活注入了一份阳光的味道。两幅跨越地域的画面,看似遥远,却因同一家企业,实现了从边疆果园到都市消费的有效连接。

从2010年开始,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闽龙实业”)响应政府援疆号召,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扎根对口帮扶地喀什地区,从规范种植收购标准、就地发展产业、培养引进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注入创新活力等方面着手,带领帮扶地区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布麦热亚姆·图尔孙是一位拥有两个儿子的母亲,在进入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下称“闽龙达”)前,全家一直依靠她一个人种植小麦来赚取微薄收入,是泽普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如今她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工作技能,工作之余还有时间管理家中的小麦田,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虽然我是单亲妈妈,但是和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布麦热亚姆说。

迪丽娜尔是莎车县依盖尔其镇都维萨热依村村民,2021年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新疆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小蜂农业”),因勤快能干,很快她便晋升为生产主管。“在上海师傅们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操作生产线上的电子设备和每一种产品的制作流程,随着收入的不断提升,也从一个学生变成了生产车间主管。”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22元。在闽龙达,员工的平均年收入已高于30000元,切实做到了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

而这一切还要从2010年说起,其时,闽龙实业总经理任长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随上海市政府组织的考察团第一次踏上南疆的土地,目睹了当地产业滞后、贫困户生活困难的景象。回到上海后,她决定参与产业援疆。没有选择简单的捐赠,任长艳开启了一场产业再造。

南疆产红枣,但土地贫瘠,红枣收成全靠天。任长艳亲自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引水渠、打水井,种枣苗、收集各类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硬是在荒漠中打造出1200亩国家级红枣种植示范基地。南疆鲜果运输流通成本高、损耗大,来不及出售的水果只能烂在地里。为此,闽龙达在当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鲜果冻干设备,解决了大量鲜果来不及卖、储存难的问题,突破了贫困地区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瓶颈。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被称为“黄金谷物”,2020年喀什地区引进藜麦并成功种植,但面临加工难的问题。闽龙达旗下的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便搭建起团队,完成了工厂选址、设备定制、产品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及时让南疆首个藜麦深加工产线投产。

莎车是世界第二大巴旦木主产区,小蜂农业每年在当地收购巴旦木、核桃、干果、鲜果等特色农副产品3000吨左右,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助现代化生产设备,成功开发出坚果油、坚果类休闲零食、蒸晒果干等多种产品。不但带动了莎车县果农增收致富,还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闽龙达的产品涵盖了干果、坚果炒货、休闲零食、水果制品、坚果油、花果茶等多个品类。15年来,闽龙实业累计投资1.2亿元,建立4个现代化工厂,28条精深加工产线,百余种特色产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带动就业和收购农户种植特产带动当地农户增收。2021年,任长艳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产业帮扶模式的胜利。

构建可持续帮扶生态

2021年4月,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上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为云南全省,其中浦东新区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闽龙实业再度出击,90后郑金洋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受国家感召,带领团队深入云南省怒江州各村考察农副产品资源。2022年9月,云南全都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全都有公司”)正式投产,这也是怒江首家拥有9个类别SC资质的生产企业。

如今,在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内,标准化晾晒床整齐排列,标注着不同处理方式的咖啡豆散发着果香。全都有公司构建起从采摘、生豆加工到烘焙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改变了过去咖农“只种不喝”的传统。

“公司目前运营9条生产线,主营业务聚焦咖啡产业。通过深化与当地咖农及合作社的合作,收购优质咖啡鲜果,运用精深加工工艺,将其打造为广受欢迎的精品小粒咖啡。该系列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同时,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符合各种消费场景的咖啡系列产品。去年,旗下的“山思云想”咖啡豆作为怒江咖啡代表,成为第二届陆家嘴咖啡文化节咖啡师技能大赛用豆。”全都有公司厂长张强介绍道。

据了解,闽龙实业坚持“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的模式,务工人员全部来自当地群众,培训员工掌握咖啡含水率检测、烘焙工艺等技能。58名固定员工中42人来自易地搬迁社区,通过工厂和产业基地务工,带动458户2015名农民增收。去年,工资发放约200万元,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咖啡杯”。

结合当地所需、尽企业所能,公司还充分发挥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四个+”优势,利用怒江当地咖啡、核桃、菌菇等特色资源优势,形成咖啡、坚果油、休闲坚果、菌菇汤料、藜麦银耳羹、火腿等精深加工产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闽龙实业将产业援疆的经验成功复制到云南怒江,持续为消费帮扶、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全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

闽龙的产业帮扶并未止于西部地区。2018年,闽龙实业董事长郑金龙带领团队将南疆可食用可观赏的“沙漠玫瑰”引进上海浦东连民村,将废弃的烂鱼塘进行修整打造成玫瑰种植基地,建成玫瑰书屋,又将废弃的村小学打造成玫瑰工坊。工坊以玫瑰种植为载体,打造“好熟悉”玫瑰工坊工业文旅,以小玫瑰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形成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优质种植、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工业文旅产业特色,打造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新范式,带动产业升级。

回看闽龙实业的帮扶之道,在于构建了独特的“三链融合”体系。

产业链纵深:在新疆建立“基地+工厂+渠道”模式,在云南怒江布局咖啡全产业链,实现“东店西厂”产销直通。人才链培育:从培训员工基础规范,到培养出车间主任,实现“农民变产业工人”的身份蜕变。创新链驱动:开发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让深山产物登上都市舞台。

2025年全国“万企兴万村”推进会上,闽龙案例被作为典范推广。

“闽龙实业30来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大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同样重要,闽龙实业注重责任担当,坚持以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擦亮企业的金字招牌。“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着重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先进设施设备应用、产品创新产业迭代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践行乡村振兴,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发挥作用。”任长艳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