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暂时缺席,学校能否成为孩子真正的情感归处?
汉营润泽学校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是一座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全校有220个学生,以留守困境儿童为主。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里,有的人一个学期才回一趟家。
云南是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问题严峻。根据云南省202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农民工总量达到1010.6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24.2万人,外出规模占比达61.8%。以保山为例,近50万适龄儿童中,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占比超8%。不少留守困境儿童处于监护不到位或者监护缺失的状态,照护和教育成为大问题。
汉营润泽学校现在有48名老师,他们的职责远不止于教书。这里实行24小时陪护制度,老师每人结对帮扶3至5个孩子。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扮演着家长、医生、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角色。学校在2024年9月迎来了首批学生,正式开启了一场关于“家的味道”的探索。
2025年6月13日,在汉营润泽,霸王茶姬“茶苗苗”计划首期资助的爱心食堂正式挂牌。自今年4月开始,霸王茶姬为学校每位孩子每天增加4元的“加肉”营养补贴,让食堂能每一餐都实现“两荤两素”。首期计划,霸王茶姬还联合了晨光公益基金会:晨光支持赠予孩子们文具大礼包,让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加游刃有余。
霸王茶姬的志愿者伙伴从上海总部飞往保山参加了“茶苗苗”计划项目启动仪式,以下是TA在汉营润泽学校的见闻。
汉营润泽学校由原汉营小学、汉营中学改扩建而来
从云南保山回来两周多,我依然经常回忆起在汉营润泽学校的场景。孩子们的眼神、老师们的讲述、保山当地人杰地灵的造化之馈赠……
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参与“茶苗苗”项目首期落地的活动,让我对“公益”、“责任”这几个大词有了更细微真切的感受。
很多80后,对公益二字的印象可能始于小时候电视里的“希望小学”。然后是学校组织的捐赠,企业、单位组织的捐赠,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捐赠……物资资助是效果最显著、见效最快的公益方式之一。而这次去保山让我意识到,公益,远不止钱和物。
一部分学生宿舍楼由原本的教室改造而来
汉营润泽学校的周洁校长跟我说起一个细节:学校自正式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爱,有爱心人士提出要给孩子们实现心愿,征集孩子们想要什么东西。有的孩子写到,我想要无人机。周校长说,即便不是留守困境儿童这个群体,在所有中国的普通家庭,一个几千块的无人机说买就买,这样的家庭有多少?孩子们会不会把爱心捐赠当成理所当然,想要什么有什么?她说,我们想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是,不能把爱心捐赠当做理所当然,当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
这确实是在用“家”的理念培养和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很多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缺的就是“家”。家不是要啥买啥,家不是有求必应;家是宽严相济,如父如母,家是兄弟姐妹打闹,但一致对外……“我们不是让孩子不见风不见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风雨”。
周洁在“茶苗苗”计划启动仪式上发言
润泽这个家的“家长”——老师们,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也面临跟普通家长相同的一个困扰:跟手机抢孩子。虽然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用手机,但孩子们有条件放假回家时,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网络上的“价值观”。比如,“读书无用论”。
老师说,物资资助是一方面,孩子们也非常需要在人生方向上的指引,开眼界、看世界。在社会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学校也会组织去外地研学、参观名胜古迹等,也会有校外的各行业技术人才来校实践分享……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起“财力”,他们更需要“心力”的参与和支持。
“茶苗苗”计划爱心食堂于2025年6月13日正式挂牌
从这个角度来说,越细的公益切口,对孩子们的意义可能越大。比如这次“茶苗苗”项目,就是面向所有润泽的学生,支持每人每天4块钱,用于采购肉类食材。这是项目组伙伴跟老师们、其他公益机构探讨的结果:政府的支持可以保障孩子基本的营养需求、受教育需求,社会企业的帮助则可以让孩子们吃得更好、营养更足,接受教育的环境更好。
在保山之行的很多时刻,我都充满对“正在做事的人”的敬佩。保山市政府领导、学校老师、儿童救助机构、其他提供资助的企事业单位……大家踏实做事,注重和关心孩子们的感受。我们几个志愿者在学校的那几天,孩子们路过遇到都跟我们打招呼说:“老师好。”我们都特别不好意思,心里想的是:为了这一声“老师”,也得把这个项目做好。
霸王茶姬“茶苗苗”计划首期,让汉营润泽学校每一餐都实现“两荤两素”
爱护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是成年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问老师,去年9月入学的孩子,到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老师说,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特殊,非常敏感,刚到学校的时候都不敢跟别人有眼神接触。现在那几个孩子的眼里有神了,愿意跟别人交流了——关爱的力量,其实看得见、摸得着。
项目启动仪式之后,我们从保山返回上海,路途中大家感慨:公司从云南一路到上海,再回到云南做公益——我们能感受到情义在流转;听云南子公司伙伴的讲述,很多人遇到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人生从此改变,有能力后再回馈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善意在传递。祝润泽学校的孩子们好,愿我们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