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器械集团借道自贸区平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信息来源: 浦东新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16/09/09

“借道上海自贸试验区天然的优质平台,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最大跨国收购案,直接降低了20%左右的融资成本。”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财务副总裁霍庆福表示,自贸区扩区的当天,公司就开始与银行协商,如何利用好自贸区相关金改政策。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对海外并购在节约时间成本和提高便捷度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高科技行业“出海”更便捷

自生物医药产业逐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后,国内企业也陆续展开了境内外并购整合。总部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是一家中国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集团,其产品已进入全球逾5000家医院,涵盖亚太、欧洲和美洲等主要市场,全球化已成为该集团的重要战略。

2014年,为拓展骨科医疗器械业务,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完成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例,对美国当地上市公司Wright Medical Group Inc.的关节重建业务及相关资产进行收购。此次收购不但使得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成功跻身全球前五大关节重建业务公司之列,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创伤、脊柱和关节全方面业务的骨科生产销售企业。

去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入围,区内企业都可享受上海自贸区关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金融改革等多项创新政策。几乎是同时,霍庆福与中国银行张江支行相关负责人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头脑风暴”,探讨如何将之前的“过桥贷款”融资成本降低。

去年7月,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正式开设了FTN账户,成功实现海外并购贷款6000万美元。该项目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直接降低了20%左右的融资成本,每年节省贷款利息约几十万美元,还比正常“内保外贷”节约了3个月的时间成本。

一本“超划算”的经济账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境外的子公司需要资金,我们只能在境外自己筹措,耗时长、成本也高。利用自贸区金改政策,搭建了境内外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则可灵活运用资金池的功能,使境内外的资金盘活。”霍庆福表示。

过去管理集团全球资金,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采用过“委贷”的方式,即集团境内企业委托境内银行贷款给集团境外企业使用资金。但这种方式在还款日期、监管等方面都有约束,而通过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则打通了集团境内外资金流动的通道。目前,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累计已有3.65亿元的资金流动,用于满足集团海外业务板块的日常资金需求。

霍庆福说,除了时间账,经济账也同样划算。对企业而言,自贸区相当于“境内关外”,享受外汇资金流出的便捷。比如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此次境外投资项目今后的收益,如果用于境外的循环再投资也更便捷,免去了因资金进出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折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