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央和地方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研发端比较重视,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认为,为保证科技成果能够在企业中有效转化,下一阶段应当建立起以科创企业和科创园区载体作为核心所在、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要加大科创园区载体孵化器对于各类中小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应用。周桐宇认为,当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成果的因素有两点:
一、科技激励机制仍不够完善。我国大部分科技成果一般都是由高校内部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员研究创造出来的,科技人员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及尊重,并给予科技人员各方面的良好待遇,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自身对于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内部的职称评价体系仍旧以传统的项目、获奖、专利以及文章为主要标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落地应用比较很难。
二、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足。高校科研院所大多数科技成果是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产物,在市场性、先进性、经济性以及成熟性等多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缺陷,技术不稳定等问题十分显著,导致科技成果很难直接转化,必须要展开进一步的孵化以及后续试验才能转化。
为此,周桐宇建议: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度,尤其是在“研发”和“市场”两端中起到桥梁作用的科创研发载体的作用。保证经济与科技之间有效融合,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走出实验室,要依靠科创园的孵化作用,使“成果”让企业敢用且积极地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扶持与引导。例如:政府可以面向不同科技领域的科创载体中培育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给予长效、稳定的支持,通过功能平台的孵化与转化,提升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以此来保证科技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更好转化,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实施成果转化的科创载体(科创园经营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孵化投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转化。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当倡导高校与科创载体之间展开产学研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对接,完善具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保证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政府具备的推动作用。
二、强化市场经济观念。作为科技成果的供应方,科研人员在相应项目立项之前,就必须要展开更加详细的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以及市场的基本需求,在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提升项目质量的同时,强化科研项目的可实施性。具体的组织工作可以委托给更具专业性的科创载体(科创园经营企业)。同时,还要引导科研人员从重论文、轻应用的理念中脱离出来,根据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出的最新通知,在学科评估以及职称评定中,不能与专利与SCI论文之间直接挂钩,在考核阶段,要重点关注专利的转化率以及文章的发布意见。从而使得转化运用成为学科评估以及职称评定中的重点。高校内部科研机构,要建立或推举出专门部门或人员与科创载体之间进行沟通,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受益企业和科创载体(科创经营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将“转化成果”实际的市场效果反馈给科研院校,有效调整好科研创新以及科研转化的主要方向,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转化质量的同时,为市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