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虎:让“不可能”变“可能”

信息来源: 松江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21/07/28

2006年,我买了一辆途安车作为代步工具。那时候,我没有想过,这辆车会载着我的奋斗和梦想,翻越坎坷、一路驰骋,开启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漫漫征途。

2008年,我开启了创业之路。当时,有两条路摆在我面前:做贸易型企业,或者做研发型企业。显然,当时的环境下,贸易型企业看似更稳妥,且回报快。但我并不想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我认为,企业发展要走得更远,核心竞争力还是靠研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欣诺最初的核心研发团队,竟是一帮做售后的。当时跟着我的兄弟们,大多数都是售后服务工程师,不是专业的研发人员。打个比方,如果公司项目是制造空调,他们就是负责装空调的安装工,而我们要做的却是去开发空调,难度可想而知。

团队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连开发环境、编译工具是什么都没听说过,还有的仅高中学历。要带领这样的团队开展自主研发,在很多人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当时我列了一张清单,清单上是网络通信行业领域芯片研发的国际公司,然后开着前面我说的那辆途安,载着团队成员按照单子顺序一家家去“敲门”寻求指导,请专业人士授课、培训。

就这样,这个不到10人的“泥腿子”研发团队、没有任何研发经验的初创公司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说实话,一次次碰壁、试错,我的心里也有过犹豫和彷徨,然而这段“难熬”的时光最终因为我们的坚持和奋斗,成就了“云开月明”。如今,我可以从容地开玩笑:“公司都是靠这辆途安拉出来的。”

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直觉和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欣诺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在逆境险境中艰难崛起,从“夹缝”中闯出“求生路”,从最初的注册资金10万元人民币跃升到如今的5000万元人民币,从不到10人的研发团队到如今的100多人,从经营收入百万元上升到如今的两亿元……成立11年以来,欣诺已然成为网络通信行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但是,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成绩单,强烈的危机感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初创时期,我们靠着团队研发的首个产品——应用于网安的接入网探针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也让欣诺完成了最初的资金原始积累。但是在强烈的危机感压迫下,我综合市场风向和公司实际,决定涉猎网络通信产品。2011年,顺应国内光进铜退的大趋势,欣诺迅速完成了从铜线产品转向光网络产品的开发。2012年初,欣诺OEO6500波分复用系统面世,并因其简单可靠、高性价比以及在特定领域的良好应用场景,顺利地打开了市场。

公司经营逐渐步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年销售额从2012年的2000万攀升至2015年的7200万。照理说,公司稳了,我也应该心定了,但强烈的危机感又迫使我反复焦灼,深深担忧欣诺未来发展。OEO6500虽然畅销,但产品形态比较简单、技术门槛不高,光依靠这款产品,欣诺很难走得更远。我也清晰地认识到,原有的研发团队和产品结构已经不足以支撑欣诺发展,改革转型势在必行。

在市场前景不明、少有人看好的情况下,2015年,我毅然决然启动了新一轮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100G OTN和下一代光接入网产品。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大人才招聘力度,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研发实力。

对于欣诺的发展策略,我有着自己清晰的思考: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以上驷的研发速度和质量,取小规模定制化的市场。在华为、中兴、烽火等占主导的光网络市场上,欣诺积极寻找差异化的市场和差异化的产品,帮助主流厂商拾遗补阙,依托不断投入的精干研发团队,为客户快速开发定制化产品。

几年前,欣诺的一款产品进入欧洲一家电信运营商服务他们的4G LTE支撑网建设,从客户提出要求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欣诺快速响应、快速研发、快速交货,总共才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做到了许多主流设备商做不到的速度。

欣诺近几年的发展正好也契合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跨越式发展。自2015年下半年迁入松江区后,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不断升级赋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近四年来欣诺年产值平均增速高达50%。落户松江是我们最正确不过的决定,我们既享受到了背靠上海乃至长三角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又受益于松江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对创新研发企业的支持。

去年,欣诺被评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还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家具有高端光网络系统研发能力的本土公司之一,成为国家“宽带中国”重大专项的承研单位,启动开发面向2025和5G承载的下一代超高速光网络系统。

时代更迭,大浪淘沙,却始终不急不躁、务实专研,这也成为了我不断奋斗、努力接近梦想的无穷力量。未来,欣诺将继续发扬“沪商精神”,聚焦研发,不断创新,我的奋斗征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