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我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13年间,为了梦想,我屡败屡战,并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13年后,我所打造的“馒头传奇”,一年产销包子高达5个亿。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馒头之间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做面点生意。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我曾经在常州、贵阳和南宁等地都卖过包子。
后来,我转战上海打拼,当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丝犹豫和彷徨:光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那段时间,为了找到价廉物美的门面,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在上海的遵义路上,看到了一间小门面正在出租,我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这间承载着我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开业后,我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在天亮以前让第一批包子出笼。其中的辛劳只有自己知晓……
创业初期,上天并没有眷顾我这个年轻人。初来乍到,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我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无论我如何吆喝,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能在200元以下徘徊。每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住房租金。
半个月后,生意仍然毫无起色。为了减少损失,我不得不关了我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我重新振作起来。1999年初,新的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开业了。让我高兴的是,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但这种喜悦感没持续多久,隔壁也开了一家包子店。由于那家店的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店门口每天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的生意很快衰退下来。我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意识到,对于包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与店面的位置、包子的口味以及有效客户关系都非常大。
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我决定进行差异经营,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专门做起了生煎。这个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的花样又多,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
但是我没有急于开新店,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调研上海的小吃市场,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当时我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很快,一家装修一新的包子店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业了。
“老店新开”,我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下足了工夫:“宏观”上,将门面装修一新,改变了以前包子店给人脏兮兮的感觉;“微观”上,将包子重新进行了改进,皮要薄,入口即化,馅要大,味道可口。包子店开业后,生意果然一路攀升。
为了将事业做大,我再次挑战自己,借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开店。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带,街道上大多是豪华饭店和大型连锁餐厅,6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店能在南京路上站稳脚跟?家人都认为我疯了,同行更是认为我会亏得连家都不认识。
在诧异和质疑的目光中,南京路上的包子店开业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虽然南京路上的门面租金贵,但人流量大,而且大多是白领,因为白领大多是早晨来不及吃早餐的,所以这些白领都是包子店的“有效客户”,只要自己的包子卫生、味道好,就一定会受到青睐。
就在我信心十足的时候,一个经常买包子的白领对我说:“你们的包子味道确实不错,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吃,你们如果能像麦当劳那样成为品牌就好了。”
于是,我开始思索走连锁发展的路子,为了改变传统包子店给人的印象,我给包子店取了一个时尚又带着洋味的名字——巴比馒头,并按照公司化路线运营。为了将包子生意做大,从2003年开始,我一直在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
一个开了几家包子分店的人竟然要开馅料加工厂,这在一些同行中被讥笑为无稽之谈。我没有理会这些,自己认准的路,就一直走下去。半年后,馅料加工厂终于建成。在这期间,“巴比馒头”又增加了30多家分店。
经过多年的发展,挺过一次次挫折,由我创立的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核心品牌“巴比”靠真材实料、安全放心闻名于上海滩,至今已有十多年之久。围绕成为“中华包点领导品牌”的战略目标,我们采取品牌化经营、产品工业化生产、连锁化门店销售、团体供餐、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的商业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在家消费、到店消费、到食堂消费的消费场景,并于2020年10月12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早餐连锁第一股。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企业和个人才能获得成功。一直以来,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于2016年6月27日成立了党支部,紧紧跟随党的步伐,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让世界分享中华美食”的使命,坚定“打造中华包点领导品牌”的目标,恪守“良心树品牌、匠心铸品质”的企业精神,不忘初心,奋力拼搏,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世界级餐饮连锁、食品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