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清:来沪三十年拼搏建园区,用“沪商精神”打造优质服务

信息来源: 松江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21/06/15

来沪三十多年,从一个建筑小工,变成一家园区的老总,我经历了改革开放下经济的腾飞与个人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沪创业,我感受到的是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共进退,是企业发展的“良方”。如今的上海,正在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而我也用全心全意的“保姆式”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我敏锐的市场前瞻和坚持不懈的奋斗下,一个曾经沪郊地区的家禽养殖地,变成了亩均税收超百万的松江四星级园区。我认为,要想在上海成功,不但要在产业上融入上海,更要在精神上融入上海,用上海的“沪商精神”,作为指引创业的精神路标,再合适不过。

诚信进取,努力拼搏投资园区,着眼布局实现腾飞

1986年,我不到20岁就走出自己的绍兴老家,来到上海打拼,凭借着老实的个性、吃苦耐劳的拼劲和灵活的头脑,我很快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带起一支施工队,干起了“包工头”这份当年“很有前途”的职业。成了家、做了父亲,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正当所有人都认为我会以一个资深建筑从业者退休的时候,2003年,我悄悄在九亭买下一块土地,开始了打造园区招商引资的历程。

回顾三十年创业历程,我认为,诚信是企业与企业家的“立身之本”,唯有待人以诚,干事以诚,方可得到市场的认可。而企业家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进取精神,只有不断鞭策自己远离“舒适区”,去未接触的领域开拓,去主动拥抱新事物,开启新征程,才能让企业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于是在2009年,我正式开启自己园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天青科创园的董事长。园区也先后引进了上海西区老大房、莉莲蛋挞等多家沪上知名品牌,逐步打造九亭镇著名的食品产业园区,亩均产值与亩均税收连年攀升,成为九亭地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特色园区。

在发展过程中,进取精神与诚信经营始终贯彻,园区时间不长,但我前后多次力排众议,毅然转型升级,为园区和企业赢得更多发展良机。

虽然食品产业有着经济压舱石的美誉,但是园区要想做大做强,依然要主动拥抱高科技、主动拥抱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从2020年开始,我在上海天青科创园内开始布局医疗器械产业。2020年12月,松江九亭上海天青医疗器械产业园在天青园内成立,虽然是小小的“园中园”,但是却在短短两个月的招商中云集了十多家医疗器械贸易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但让天青科创园从深耕食品产业的经济“压舱石”园区向高新科技园区转变,也带来了大量的产值和税收。作为“蓝海产业”,隐形眼镜等医疗器械企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更与松江区、九亭镇建设生命健康产业的区域定位高度契合,对于企业和园区的发展堪称双赢。而这个“迷你园”也不负众望,在2021年的一季度,营业额就节节攀升,全年税收有望突破5000万元,实现园区发展的“三级跳”。这个曾经地处九亭偏远角落的养鸭棚,完成了向沪上明星小微园区的华丽转身。

爱国敬业,亲力亲为全心服务,党建引领未来发展

为企业提供服务,知易行难。如今我个人对园区的定位,是打造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对园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要求更为严格,投入与收获的比例显然低于普通园区,这在很多人看来,我的选择简直是“找不自在”。但是我依然乐在其中,企业装修赶进度,我带着自己的团队加班加点;企业办证搞不清流程,我全程陪着企业,一个一个窗口问询;“店小二”服务刚刚开始推行,我就在园区里“大包大揽”,找我上门代办手续的人络绎不绝……

2020年年中,上净设备面临环保搬迁,几番打听找到园区,希望能够落户园区,但是又担心搬迁过程过于漫长,影响企业正在进行的抗疫订单。我不但帮助企业办理全套落户手续,更带领工人日夜加班,从内部格局设置到环氧地坪,亲力亲为,硬是在一周内帮助企业完成全部搬迁工作,生产工作丝毫不受影响。2020年年底,上海市总工会发出留松过年的号召,园区又自费为企业的每个留松员工送上过年大礼包,不但让员工暖心,更一举挽留近百名外来务工人员留松,一举解决企业在过年期间的用工难题。上海西区老大房的劳模张开飞,来沪多年却一直没有解决户口问题,我了解相关情况后,多次与有关部门上门对接,啃下这个“硬骨头”,解决了张开飞多年的期盼……一桩桩一件件的服务,园区管理方在企业心目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往往园区一个号召,企业就立刻响应,“如臂使指”在这个小小的园区里,成为了真实的写照。

我认为,这些“超规格”服务的“初心”,都能在“沪商精神”中找到源头。唯有敬业,方可扎根服务,唯有爱国,才能始终坚持社会责任感。有两句话,我始终挂在嘴上。头一句就是“携手奔小康”。从带着企业一起致富,到带着企业职工一起奔小康,这样的心路历程是一个自然的转变。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勤奋工作,努力拼搏,身上都带着我当年走出故乡勤劳致富的影子。而另一句,我则用爱国爱党作为归纳。2018年,我参加了一次区工商联组织的井冈山学习之旅,我称之为“灵魂洗礼”,自从参加了那次学习,我对于党为何能由弱到强,为何新中国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繁荣富强,有了深刻的感受。从那天开始,我就坚信,听党话、跟党走,才是当代企业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在园区创立之初,既是自己服务企业,同样也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服务,园区成立之初,洽谈对接的首批“客户”,不是入驻企业,而是镇相关部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的工作人员;园区企业入驻遇到困难,“店小二”们不眠不休,我在凌晨发送的消息,得到的往往是“秒回”;我为园区如何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苦恼,党建共建项目、工会技能大比武永远能够恰到好处地“送货上门”,这一切,在细致入微之处表现着,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党的指引,企业的经营生产,更离不开党的引领。

党的引领换来园区的发展,个人的学习践行爱国敬业的精神。而我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年来,抗疫一线,有我积极捐赠的身影;扶贫攻坚,有我慷慨解囊的举动;志愿服务,更有我辛勤流淌的汗水。在我的带领下,园区分散在各个企业的党员们也拧成了一股绳,学习交流不间断,志愿服务不间断,岗位建功不间断,如今的天青园区各企业内,党员带头已经成为了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开秘密”。

“我眼中的‘沪商精神’,不但是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地方的贡献,还有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同频共振。”我认为,沪商团结协作,不但要体现在快速发展时期,更要体现在艰苦奋斗之中。面对2020年初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我主动提出为园区复工复产的企业减免租金,前后总计近30万元,目标只有一个,园区企业正常复工稳定市场,同时不裁员、不降薪,不但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还有效稳定了劳务用工,受到松江区各级领导同志的好评。此外,我积极与企业开展协商,落户的优质企业减免租金、高税收高回报的企业租金一降再降……种种“赔本”的买卖别人看的心痛,我却甘之如饴。地方的发展是园区发展的基石,只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园区的些许损失可以承受,而长远来看,园区也将乘着地方发展的东风,迎来更好的未来。“作为新上海人,作为沪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经营思路,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心够大,事业才够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上海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天青科创园必将秉持新发展理念,持续不断做好“店小二”服务工作,为上海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