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友喜高科技园区董事长蔡建波:
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再创辉煌——谈“沪商精神”有感

信息来源: 松江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21/06/03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2016年提出民营企业家要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2020年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和拓宽国际视野;2020年参观张謇故居展陈时,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去年底以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在有关会议上,三次阐述了“爱国、敬业、诚信、进取”的“沪商精神”。我将结合学习和理解,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认为“沪商精神”就是要“破釜沉舟,乘风破浪”。1999年,我怀揣着梦想,只身来到上海,选择了“上海之根”——松江,在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开始我的漫漫创业路。经过多年的打拼,事实证明,我当年的选择没有错。松江这块地方,在2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生态环境宜居宜业、营商环境日趋向好,给我们民营企业家带来了更多更强的发展信心。

时间回到2011年,我开始投资建设上海友喜国际高科技园区,园区前期投入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在资金方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了前期资金紧张的大问题。在人才方面,也是通过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松江大学城的各大高校联系,直接引进大学城内的高校毕业生,从而解决了人才稀缺问题。同时,我们与各大高校签定合作协议,园区落成后,友喜园区将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在毕业前,为大学城的合作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提前学习、体验社会工作,如岗位与学生双双相匹配,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免去大学生毕业前东奔西跑、投简历遇到困难等各种问题。

其次,我认为“沪商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12年,上海友喜国际高科技园开始投入使用,招商引资又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园区地处环境优越,沿沪杭高速,但是,毕竟是民营园区,诸多品牌较好的企业更愿意去一些国家级、市级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园区,招不进好的企业,我们园区的招商团队一时间有些沮丧,招商气势逐渐减弱。幸好,就在园区团队一筹莫展时,松江区工商联、区政协开展各类企业家座谈会,在认识到各行各业企业家的同时,我也开始学习,渐渐拓宽了招商渠道,招商引资逐渐步入正轨。

在园区建设初期,我经常对公司团队说:“我们不光光是招商引资的事情,我们行业更倾向于服务业,要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友喜园区正常运作开来后,我们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以诚为先、以信为根、以和为贵”的企业道德观,并不断努力发扬广大。2020年年初,由于疫情突袭,园区很多企业因为缺口罩、缺消毒水不能正常复工,此时,区政府各部门主动向我们询问园区企业的困难,经过协调与沟通,及时为园区的企业解决口罩、消毒水等防疫问题,让园区企业尽早尽快正常运营。疫情期间,政府部门为解决企业困难,发布“六保六稳”政策,我们团队第一时间传达给园区企业,让企业享受到一定的补贴,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曾经有人说过:“假如你不好好关心客户、服务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乐意代劳。”我始终相信,我提供服务的品质与个人成就是成正比的。2019年5月,友喜园区被松江区经委评定为“松江区三星级优秀产业园区”;2019年初、2020年2月及2021年2月,友喜园区连续三年获得松江区中山街道授予的“优秀主题园区”称号。

最后,我认为“沪商精神”就是要“勇于担当,再创辉煌”。当企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的社会责任感就越发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离不开全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饮水思源,投身脱贫攻坚,让贫困老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是我们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2012年,我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分会捐赠善款,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2013年,以公司名义成立了“友喜爱心基金”,同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分会捐赠20万元人民币;向松江温州商会捐款5万元人民币用于松江区慈善事业。2018年、2019年、2020年,为积极配合松江区政府扶贫西双版纳工作,连年认购西双版纳农产品。2020年初,通过区工商联的积极联系,公司捐赠10万元用于东西部扶贫事业。我们的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反哺社会,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扶贫攻坚,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想,正是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营商环境越来越好,鼓励着更多企业家更好地创业,不断提振企业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形成了以“爱国、敬业、诚信、进取” 为内核的沪商精神。我们富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作为;我们秉持工匠精神、做深做实主业;我们遵守契约精神、守信务实经营;我们坚持开拓创新、开放包容、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