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他既是致富带头人,也是贴心服务人,更是精神领路人
——记上海天青科创园董事长袁志清

信息来源: 松江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20/10/10

小康生活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小康生活是餐餐有肉,“三转一响”;90年代,小康生活是新房新家,空调电话;进入新世纪,宽敞的房子、代步的汽车……每一个年代,都有着自己的小康梦想,更有着自己的“小康印记”,那对于一个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来说,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定义和理解?上海天青科创园董事长袁志清,用自己十余年如一日的贴心服务,给出了“一同奔小康”的不同答案。

艰苦奋斗三十载 更想带着众人富

1986年,不到20岁的袁志清走出自己的绍兴老家,来到上海打拼,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无知识,二无文凭,三无财富,四无背景,五无技术”,是彻底的“一穷二白”。白天,他在工地上当建筑小工,背砖块、拌砂浆,拼命流汗,只为晚上睡觉时身下能够多铺上一层稻草。村头喇叭里努力奔小康的声音,在彼时的袁志清听来,不但难以理解,更遥不可及。“那个时候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在心里面觉得能吃饱饭、老家能住上新房子,每年自己能多几套新衣服穿,那就是小康社会的样子。”谈起当年对小康生活的理解,袁志清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目标还是定小了。”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突进。袁志清凭借着老实的个性、吃苦耐劳的拼劲和灵活的头脑,很快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带起一支施工队,干起了“包工头”这份当年“很有前途”的职业。成了家、做了父亲,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袁志清会以一位资深建筑从业者退休的时候,2003年,正值壮年的他却悄悄在九亭买下一块土地,开始了自己打造园区招商引资的历程;而到了2009年,他正式开启自己园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天青科创园的董事长。这份变化,袁志清用“家乡传统”做出了解释。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先富带动后富,在我的故乡绍兴当地是非常时兴的,一个村相互帮忙、一个大家族相互扶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袁志清说,在他的创业历程中,无数“贵人”相助让他感恩戴德,而身处建筑行业,与企业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企业对园区服务的渴求和无奈,更让他萌生出了自己做“贵人”的想法。他说,最初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希望能够打造一个自己的园区,能够自己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贴心服务几多回 只为员工奔小康

为企业提供服务,知易行难。袁志清对自己园区的定位,是打造食品产业集群,这对园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要求更为严格,投入与收获的比例显然低于普通园区,这在很多人看来,他的选择简直是“找不自在”。

而袁志清却乐在其中,企业装修赶进度,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加班加点;企业办证搞不清流程,他全程陪着企业,一个一个窗口问询;“店小二”服务刚刚开始推行,他就在园区里“大包大揽”,找他上门代办手续的人络绎不绝……

上海西区老大房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副厂长张开飞至今依然记得2016年夏天公司刚刚入驻园区的场景,为了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袁志清带着施工队冒着40℃高温日夜赶工,硬是在一个多月里完成了所有工程,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到手的SC食品生产许可证,袁志清三天就交到了他们手里。

“说实话,这样的效率和这样的速度,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张开飞说,让他更想不到的是袁志清的贴心,同在上海打拼多年,当了解到张开飞作为劳模却尚未拥有一张上海户籍后,袁志清当即表示:“企业的事,就是园区的事,员工的事,就是我的事。”通过多方上报协调,袁志清顺利帮助张开飞办理户籍,解决了他困扰多年的子女就学问题。袁志清的用心服务,换来的则是园区的高速发展,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园区税收连年攀升,2019年亩均税收更是高达136万元,远超上海市开发区单位土地税收平均水平。

而谈起这些“超规格”服务的“初心”,袁志清则用一句“携手奔小康”来总结。他告诉记者,从带着企业一起致富,到带着企业职工一起奔小康,这样的心路历程是一个自然的转变。在他看来,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勤奋工作,努力拼搏,身上都带着自己当年走出故乡勤劳致富的影子。

“要让企业员工的工资上涨、福利提升、生活奔小康,就要让企业做大做强,园区就要尽心尽责,全力服务。”袁志清说,“我作为园区老总,企业家作为企业老总,都已经跨过了小康的水平线,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企业员工一起奔小康,这才是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的本意。”

回馈社会十余年 物质精神双丰收

“钱赚多少是个够?财富是不是小康的唯一衡量标准?”面对记者对于小康生活的提问,袁志清却一脸严肃地提出了“灵魂反问”,随后又“自问自答”。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就让人心生羡慕;90年代,一辆车需要10万元以上,成了身份的象征;新世纪以来,百万、千万不算多,“一个亿是小目标”……如果单纯计算财富,永远没有尽头,如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成了袁志清在面向园区企业时挂在嘴边的话。

在他的坚持下,全园区职工本土化率超过60%,为的是“切实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在他的推动下,九亭镇食品产业职工运动会、读书节纷纷举办,为的是“增加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他的多方联络下,每逢佳节送礼品给癌症患者等弱势群体,成了园区的“常规操作”,为的是“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更多社会的关爱”。而这样的社会责任义举,从园区创立之初,坚持到了现在,更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得到了集中体现。

大年初一,袁志清即从绍兴赶回松江,和园区企业积极沟通建议调整生产结构。园区内各企业在沪职工几乎全面复工上岗,西区老大房加大了肉制品熟食类的供应,莉莲蛋挞饼屋则向旗下各门店加大了面包和饼干等拥有较长保质期的食品供应,仅仅两天时间,生产线与供应渠道就全面整合畅通,保障了充足的食品供应。

袁志清还发起捐赠物资的号召,同样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一箱箱新鲜出炉的面包,一盒盒口罩多次送上道口和医学集中观察点,送到一线防疫人员手中,而他则通过各种渠道采购防疫物资,以园区的名义向区工商联、九亭镇、九里亭街道、石湖荡镇等一线防疫人员捐赠了额温枪、消毒喷剂等物资。

“园区全心服务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员工得到自我发展。”这是袁志清常说的三句话,在他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大环境,离不开政策引导的大背景,更离不开党建引领、改革开放的大条件。“所以我们企业得到发展,更要回馈社会,人要学会感恩,企业也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良性运转,不断进步。”袁志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