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路上,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还需要更多主动作为、主动奉献的企业。抗疫战疫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更多奉贤民营企业家的智慧。
共享员工有序复工
奉贤区工商联主席单位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奉贤“东方美谷”知名企业;南桥镇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小元国食品配送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老牌餐饮企业。最近,这两家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却因疫情结缘,形成了“发展联盟体”,通过“共享员工”的创新方式,既解决了餐饮企业留沪员工待业困境,又解决了化妆品企业无员工生产的窘境。
伽蓝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4位餐饮员工自2月12日到企业上岗“增援”后,生产线由原来的两条扩展到四条,第一周的产能增加了28%。
奉贤区工商联执委单位上海悦华大酒店和奉贤区工商联会员单位上海中翊日化有限公司,也因“共享员工”,成就了一段佳话。
对于拥有800多名员工的中翊日化来说,企业销售依托互联网,做强“网红经济”,已找到了在疫情下让企业经济逆势飞扬的新路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线上营业额提高至110%,意味着企业要尽快恢复生产能力,可受疫情影响,目前只有30%的员工可以正常上班,产能只能达到平常的5%左右。
另一边,上海悦华大酒店,则受疫情影响,线下门店生意惨淡,大量员工在家待业。奉贤区委、区政府当下就做起“红娘”,链接美妆业与酒店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2月初,通过筛选,悦华大酒店已从其餐饮部、客房部等部门中挑选出150位未出沪的、有健康证的员工,充实到中翊日化的生产车间中。截至2月底,中翊日化已有近600名“跨界员工”,企业内20条生产线实现全线生产。
上下动员做实做细
年前疫情发现之初,奉贤区工商联常委单位海融科技即迅速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以总经理和党支部为突击先锋的疫情应急防控中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防控信息立体预警机制,快速投入软硬件设备设施,紧急制定科学严谨的防控制度,全方位部署防控疫情。
海融疫情防控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迅速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海融疫情防控管理文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以阻断疫情进一步蔓延。
▲《海融疫情防控管理文件》主要内容涵盖:建立应急预案,复工前物资采购储备与人员隔离工作,复工后日常管理、厂区安保与车间进出管理制度、办公区域与车间内外的卫生消毒制度、员工个人防护、外来人员管理制度等等。
疫情发现初期,在海融疫情应急防控中心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即快速进行物资采购与储备(包括口罩、消毒液、防护工具等),同时迅速开展全员的信息统计、安排返沪并启动隔离工作。为了防控疫情、确保2月10日能够安全复工,海融科技在假期里采取了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快速、高效增加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确保复工后人员安全以及生产、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
1、园区入口配备“红外成像测温仪通道”,采用非接触式热成像高精准人体测温,在实现人员快速高效通行的同时,快速筛查疑似患者,杜绝发热人员进入。
▲进厂人员排队等候进入红外线成像测温仪通道,间隔至少保持一米距离。
▲进厂人员依次洗手、酒精消毒后,站在热成像检测区进行体温检测;显示体温正常后,方可进入厂区。
2、定制“桥架式车辆消毒喷雾装置”,对所有进厂车辆进行消毒。
▲海融定制的车辆喷雾消毒系统,可通过自动感应系统对车辆的外形进行自动识别,并自动移动喷雾方向和位置,联动开启增压泵消毒喷雾,形成宽2米长12米宽的雾幕,对进入大门内的车辆进行消毒,车辆在消毒液雾幕内穿行过程中对车辆实现多角度、彻底的防疫消毒。消毒完毕后自动关闭,车辆出厂可二次启动消毒
3、严格遵守国家和属地政府要求,要求全员严格执行《海融疫情防控管理文件》,确保人员安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
例如:加强车间班前班后消毒防疫工作,每日不低于两次的随机检测体温;鞋底消毒、工服管理到车间内定时喷洒消毒;每日人员健康、卫生检查;办公区域和公共场所、食堂、卫生间等实行严格消毒措施,由专职人员定时消毒管理……
▲为了防止员工就餐期间近距离污染风险,公司食堂采取错时分批就餐、用一次性餐具及餐桌隔板隔离等措施;职能部门人员带餐给予补贴。
▲行政人员对办公区域每四小时进行喷洒和擦拭消毒。
▲行政人员对公司班车早晚两次进行消毒,并对每一批乘车员工进行体温测量记录。
▲公司园区内张贴防疫防控的海报,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
4、响应国家和属地政府号召,全体营销人员,一仆对外服务人员及部分职能部门以居家办公为主,一线职能部门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必须居家15天隔离期后才允许上班,且根据订单需求分批分组上班,为减少人员流动做贡献。
▲海融总经办于秀红总助为隔离员工送去口罩和消毒物资。
相时而动转型升级
“疫”发急如火,驰援情如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区总商会副会长单位水星家纺勇担防疫责任和使命,成为配合政府阻击病毒、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之一,也在危机之中加强企业内功修炼,寻找转型生机。
受此次疫情影响,近期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劳动力短缺、需求疲软、供应链断裂、贸易萎缩等诸多挑战,为企业敲响“转型升级”的警钟。水星家纺董事长李来斌坦言,疫情期间,水星家纺也面临着生产制造停滞、实体零售低迷两大问题。这次危机给了水星家纺一个契机,将原本规划中的事项提上日程,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转型新零售。水星家纺紧急上线了新零售云店系统,帮助终端加强线上营销能力,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该系统原计划于2020年逐步推进,如今技术人员全力配合,在7-10天内搭建并上线,后续仍将不断完善框架、优化功能,加快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方向转型。
升级健康产品。水星家纺长期致力于健康类、功能性、科技创新类产品的研发,例如水洗100次,依然能保持99.9%的抗菌效果的产品。此次转产更加深了李来斌及其团队对医用健康产品的认识和思考。李来斌表示,生产防护服只是阶段性目标,结合健康、医疗技术升级我们的产品才是长期方向与发展战略。下一步,水星家纺计划改造无菌车间,申请相关生产许可证,用更高的标准生产更健康的产品,实现“制造床品”到“智造睡眠”的转变。
加班加点勇担重责
2月20日,上海洲泰轻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开展政府项目“医用防护服压条机”时,急需配套机械零件——剪刀片。此零件工序复杂,不仅需要粗加工、精加工来提高精度,又需要通过金属改性工艺使零件物理性能达到要求。
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防疫物资生产刻不容缓。经奉贤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需求,区工商联执委单位上海朋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立即召集专家和技术员,组建项目突击小组,分析技术要求,确定最优的材料和生产工艺。
“我们真的没考虑多久,当机立断接了。”区工商联执委、公司总工程师潘诗良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我不接这个单子,企业短时间估计找不到供应商,后续就会耽误。正常的交付期要十天时间,我觉得拼一拼可以完成。”
经过论证,技术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技术攻关,制定了最佳实施方案。在上海朋泰项目突击小组和一线员工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下,原本按正常工艺生产周期需要10-15天的产品,经过72小时马不停蹄的加班加点抢制,顺利完成并交付。
事实上,企业制作这30套零件可谓是不计成本,也根本没有考虑货款的事情。当货物交付到对方手上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特别高兴,任务圆满完成,生产不会被耽误了。只希望防护服企业加快生产,能让一线医务人员有“盔甲”上战场,尽快打赢这一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