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阳:全球公司洗牌 中国如何应对?

信息来源:  |  发布日期:2012/07/19

    中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经济之声评论员杨春阳今天(18日)带来点评:全球公司洗牌,中国如何应对?

杨春阳: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放缓大背景下,我一直在注意许多熟悉的日本大公司的战略调整,尤其是他们对自身的经营业务和项目进行洗牌。上一个财年,日本的索尼、松下、日立等世界级家电巨头陷入集体亏损,为了应对变局,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对公司的经营项目进行洗牌、整合。

它们总体的趋势是,剥离外围的、中低端的产品,公司瘦身、收缩经营战线,强化核心竞争力,突出独家优势。松下削减了电视和半导体等部门的业务,将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卖给海尔。财务状况很不错的东芝公司,也把它的电视设计与个人电脑、平板等团队合并,把越来越多的生产业务迁出日本。

这些日本大公司的战略性举动,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件事。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为了学习、借鉴日本的经验,派出由新华社著名记者安岗率领中国经济记者访问团前往日本采访、考察。他们走访到日本伊藤忠商社时,向商社社长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商社的经营项目是什么?”商社社长回答:“从鸡蛋到导弹!”

放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这个回答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钢铁公司、五金公司、纺织公司、粮食公司……,界限分明,绝不能互相串。那时粮店都不能卖馒头。由伊藤忠商社社长的回答,中国的经济记者们开始观察、分析、思考跨国公司和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管理模式。今天我们的很多大公司、很多央企,也都借鉴、运用了它们的经营管理方式。

回到全球公司洗牌这个主题上,我很好奇今天的伊藤忠商社是否还是从鸡蛋到导弹都通吃。从索尼、松下、日立、东芝这些大公司的战略调整看,他们是在剥离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生产线。那么眼下两家中国公司的企业战略和策略,和日本公司有些相像。一个是我们熟悉的雅戈尔,我看到媒体报道以服装上市公司身份涉足房地产、金融投资两个领域的雅戈尔,因为金融和房地产经营不景气,重新回归服装老本行。

还有一家公司我们也不陌生,一年前,因资金链断裂出走美国的温州最大眼镜企业——信泰集团的董事长胡福林,他现在回到温州重起锅灶。两个月前胡福林从温州市工商部门领到了“温州信泰皮革鞋料市场 (筹建)”的登记证,为信泰集团摆脱危机、回归实业打开了一条新路。

这个规划中的市场将整合温州现有的2000余家鞋类生产企业、1300余家鞋革经营户。我想,目前的温州皮革产业链这个摊子,肯定是世界最大,但绝不是最强。胡福林正在做的这个项目想要解决“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梳理建立全新的国际国内鞋类、鞋料、鞋机的产销渠道。

洗牌,是公司在市场上重新组合资源、拓宽吸纳要素的手段,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无论是日本的这些巨型公司,还是像雅戈尔和温州的中小型企业,在参与这种全球公司的“洗牌”过程中,一个共性特征是——调整产业链布局。值得中国公司关注的是,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我们公司的产业链显得还不是特别强大,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很庞大的公司。中国的公司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上像海尔、万象、华为、中兴这些做得比较好的公司,还是极少数。

昨天,在北京国际饭店开了一个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论坛上,两国的经济领袖为中美两国公司如何大幅度提升到对方国家的投资规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我们中国经济界很熟悉的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都来了。

我去听了这次论坛的发言和辩论,美国许多州的商务官员也来到这个论坛,他们是来招商的,这个业务中国官员很熟悉。目前,中国公司对美投资,只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6%;参加这次论坛的美国商会会长多诺霍说,美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只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这对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来说,是非常不正常的。

中国买了那么多美国债券,说明我们的资本有富余,起码我们的资本想要在中国之外寻找出路。而现在,无论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经济体,面临的都是资金短缺。美国号召制造业回归,这个也得要靠投资来拉动,投资跟不上,他业回归不了。所以美国许多州的商务官员也来这次论坛上,是想找有投资能力的中国公司。在市场上,投资的主体永远是公司。

最近,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的政策,面对这一轮全球公司的“洗牌”趋势,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出海的政策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趋势,中国的公司就能站在全球经济的最前沿来捕获机遇,重要的抓住这样的机遇,公司就能领先一步。